三山湖跨鄂州市和大冶市,鄂州水域水面面积16.6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8m,二类水质,湖面所辖区域包括杜山镇、泽林镇。
三山湖湖长———鄂城区区委书记万国光
岸线长———杜山镇党委书记邵洪恩、泽林镇党委书记洪松
历史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的三太子率九只乌龟云游四方,至今樊湖地带,突感腹饥难忍,周围又无物裹腹。于是,九龟一齐跪于三太子面前:“太子殿下,臣等心脏可供殿下充肌!”太子惊曰:“尔等心脏取下,岂不丧命?”九龟答:“殿下取出臣等心脏后,臣等即睡去;过两个时辰再叫醒臣等,臣等即可活转来。”太子大喜,遂以龟心为菜,长江之水为酒,胡吃海吞起来。龟心味奇美,三太子喝得酩酊大醉,昏昏睡去……谁料这一睡便是三个时辰,那九只乌龟,每三只靠在一处,再也唤不醒来……三太子顿足捶胸,将杯盏碗碟扫下石桌,那杯中所剩残酒倾泼,便成了今日的三山湖;那九只乌龟便化作湖中的小岛———三山相连的九个山峰。
清同治6年(公元1867年)的《大冶县志·山》有记载:“三山,在县西河泾堡河泾湖之中,距城九十里,形如地肺”;“石碧寺,在河泾湖中石碧山上”。由此可见,当时的“河泾湖”就是现在的“三山湖”。到清光绪11年(公元1885年)的《武昌县志·水利》就出现了“三山湖”的名称。但从1867年到1885年间“河泾湖”是何时改称“三山湖”的,就不得而知了。
山环水绕鱼乡美
【三山湖很有历史,在“以粮为纲”年代,是农业学大寨围湖造田的典型,退耕还湖后,碧波粼粼的水面又回来了。】
初夏时节,伫立三山湖边,习习清风带着湖草的芬芳,拂面而来,使人感到沁心的凉意。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清晰可见,像巨龙一样守卫着三山湖。碧绿的湖水像一块无瑕的翡翠,阳光照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真像宋代诗人苏轼诗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
三山村原属大冶管治,1955年划到鄂州后,原属三山村的湖面也跟着划过来了。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三山村只是三山湖中的一座形状不规则的小岛。1966年开始,三山村开展了大规模的劈山围湖造田,历时10年分别筑起了北大堤、南大堤和东大堤,三山岛由原来的湖中孤岛变成了半岛。
三座大堤后将三山湖一分为三。南、北大堤之间部分起名“愚公湖”,东、北大堤之间部分起名“移山湖”和原来三山湖的剩余部分。1975年樊口至涂家咀新港开通后,三山湖水经新港入江。
82岁的三山村老支书袁知寿回忆,1969和1970年在愚公湖内人工放养成鱼获得丰产丰收,分别产鲜鱼40万和42万斤。1971年,三山人首次吃上了自己在子围内种的粮食,在“以粮为纲”的大背景下,1975年秋排干了整个愚公湖,到1976年基本解决了粮油棉自给,大大缓解了当时的困难局面。
三山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围湖造田的典型,通过这些年来退耕还湖,以前大面积种植水稻的烂泥田现在重又回复为碧波粼粼的水面。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三山村是湖北省农村改革26面红旗之一,通过发展水产业,群众都已经过上了比较宽裕的日子,相形之下,集体经济却显得薄弱。要做到小河有水大河也該滿,怎么办?
三山村党支部认为,要能把大面积湖泊养殖螃蟹获高产这个课题突破,是一个最好的致富门路,但风险很大,到目前为止,大湖投放二龄蟹苗(扣蟹)获得丰收还没有先例。通过专家论证后,三山人有勇气下决心做第一个吃螃蟹人。于是就盯住了有5000亩水面的移山湖,通过细致调研和专家论证后,村党支部在上级和群众的支持下,决心要把这个湖建成全省第一个人工养殖螃蟹基地。
1988年,一个5000亩的淡水湖泊螃蟹养殖基地宣告建成,筑成了三座大堤,围起了1.5万亩愚公和移山两湖,为三山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20多年的发展,三山村开拓了8500亩的精养鱼池和3500亩精养湖泊,年产鲜鱼6000万斤,螃蟹15万斤,人平纯收入达1.2万元以上。不仅如此,三山的生态旅游等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三山湖的水产品
【三山湖的水产品很有名,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头脑灵活的三山人主打休闲旅游牌,渔家乐发展红火,周末到三山采莲品鲜鱼观湖景已成时尚】
一说起三山湖,就会想起鱼、螃蟹等水产品。三山湖现有水面2.5万亩,周边没有工业污染,水质常年达到二级标准。这里的鱼都是在无污染的湖水中,以水草鱼虾为生,自然生长,几乎没有鱼腥味。
靠湖吃湖,三山村民世代以养殖捕捞为生,仍时刻不忘保护三山湖的自然环境,禁湖蓄鱼是三山村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一到春天,村里就将三山湖的某一块水域的周围插上“禁把”(标杆),在禁湖期间,禁止任何船只进入和捕捞。直到每年的11月中旬“开湖”,渔民才可以进入该水域捕鱼。
过去的三山湖是“四处野鸭和莲藕,秋收满畈稻谷香”,一到夏天,湖的四周到处都是荷叶、荷花、篙草、芦苇和鸡头包(芡实)。后因自然环境的恶化,这些植物已经大不如前了。但三山人把发展生产、搞活经济与保护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浅水处人工栽种莲藕,恢复三山湖的自然生态。
至2012年底,三山村组织村民在三山湖周边的范家坝、严家塞、虾子泾等浅水处种植莲藕6800亩。一到夏天,这些地方又恢复了昔日的生机。
三山村党支部副书记袁文祥告诉记者,利用三山湖丰富的水产资源优势,三山村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形成了2万亩大湖围栏养殖经济联合体、8000亩高产精养鱼池和5000亩螃蟹养殖基地。村里还与大专院校、水科所联系,引进名优水产品,发展生态立体养殖以及水产品名、特、优精深加工。
目前,鄂城区正在大力建设环三山湖精养高效生态渔业示范区,力争环三山湖地区的杜山镇、泽林镇名特优产品养殖面积占到总养殖面积的70%,提高渔业养殖效益,达到市水产主管部门提出的“吨鱼万元”工程目标,为增加渔民的收入创造有利条件。三山村还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鄂州市仅此一家获此殊荣。
对丰富的旅游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则是近几年的事。2003年,为拓宽村民的致富门路,三山湖掀起新一轮生态休闲旅游开发热潮。湖边建起5家具有水乡风情的休闲会所,发展摘菱、采莲、撒网捕鱼等多项渔家游乐活动,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左右,创旅游收入8000多万元。村民把三山湖野生菱角、芡实、藕带等水生菜加工腌制成风味泡菜,并将相关的农副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受到广大游客喜爱。
优美的湖光山色,种类繁多的水产品,吸引了周边省市的游客慕名而来。每到周末,到三山湖品尝现捕的鲜鱼、现摘的菜蔬,摘菱、采莲、撒网捕鱼等多项渔家游乐活动,让游客流连忘返。袁文祥说,三山村在开发三山湖旅游资源的同时,对一些水上游乐和餐饮项目,规定不得向湖中排放污水,否则将不许经营。
站在三山主峰,眺望愚公、移山两湖,整齐划一的排排精养鱼池,纵横交错的水网,平坦宽敞的水泥公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看新村建设幢幢楼房,鳞次栉比,行行绿树掩映成荫,再往北看,数千亩莲藕基地,层层叠叠的碧荷莲花,清香飘逸,婀娜多姿,舟船亭阁沿湖傍岸而建。漫步在村水泥路上,憧憬更加美好的未来。
8位三山老人联手撰写《三山志》
在三山村采访时,三山村党支部副书记袁文祥告诉记者,已退休的老支书袁斌林正在着手写村志,里面可能有三山湖的文史资料。得知这一消息,记者在惊讶之余感到的是佩服。
找到袁斌林时,老人正在为形成的一稿作章节修改。记者翻了翻,志书详细记录了三山村的历史变迁、地理物产以及民俗民风等,并不是简单的资料拼凑,看来老人作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谈起写村志的初衷,袁斌林说,他从1979年到1988年担任三山村的党支部书记,亲历了三山村点点滴滴的变化。据历史记载,三山村有610年的历史,解放前是战略要地,作为抗日基地驻过军。
三山湖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些年,国家调整农村政策,对农村加大扶持力度,使三山村发生了很大变化。正是三山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让现在村党支部萌生了写村志的想法,并得到了袁斌林和8位三山退休老人的响应,村志筹备委员会和村志编纂委员会也很快成立起来。
“越来越多的村民外出务工,离开了乡村,再过几年,了解三山历史的人就更少了。年轻一代得知道先辈的艰辛,意识到现在的幸福,应该让他们了解和记住三山的历史,让子孙后代都知道三山村的由来、发展和变迁。作为土生土长的三山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真实的历史记录下来,保存下来。”袁斌林说。
修史之难,莫过于志。编写村志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白天,老人们怀揣纸笔走家串户四处收集资料;晚上,将白天收集的资料整理入册,整理资料有时还得用放大镜才能顺利写作。民俗、村务、人物、变迁,工作浩繁,而修村志在村子里也成了一件无人不晓的大事。为使村志更加可靠翔实,村志编纂委员会多次召集村民开座谈会,不辞辛苦寻找知情人收集资料,作了大量考证、发掘、校验、梳理工作。他们还深入大冶、咸宁等地以及市档案馆查询有关资料,确保内容有根有据,真实可靠。
袁斌林说,编写村志的另一个宗旨就是告慰先贤、启迪后人、有益当代、惠及子孙,也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呼吁大家共同来保护赖以生存的三山湖。
虾子泾
今天把心情交给了虾子泾映天的水里却只有鱼影 ……船行一程登临水寨我们谈话有风聆听……她的浅笑宛然波纹她的眼睛清如湖镜
———节选自报人张赤军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