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大户的“鸡年规划”
近年来,梁子湖区大打生态牌,积极引导本土产业发展生态农业,全力打造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有机农业认证区。一批批有眼光的人士及其产业,纷纷被这块青山绿水吸引,在这里落地生根。
通讯员 孟靖 摄
扩大规模发展网购
单位:乐华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
地点:沼山镇楠竹村
种植户:金恢华
乐华花卉是我市首家鲜花切花种植基地,主产非洲菊。
“现在啊,几乎每天都有订单。”3月1日一大早,记者来到在沼山镇楠竹村乐华花卉非洲菊基地时,老板金恢华和妻子张早云正忙得不可开交。
3年前,放弃上海的花店生意,这对80后的小夫妻毅然回乡创业。“非洲菊最大的市场在武汉,需求量大,进入这个市场肯定能赚钱。我的想法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动员周围农户都来种花,公司给大家作示范,提供技术和市场营销,形成产业链,就能实现双赢。”金恢华说。
度过了漫长的磨合期,如今,鲜花生意越做越火。去年一年,营业额突破200万元。
金恢华介绍,去年以来,已投资300余万元,用于新建大棚100多个,整修土地400多亩,栽种树木3万多株。金恢华盘算着,今年继续加大投入。
“连体花棚已经动工,还要建一个生态餐厅和展示厅,新种一些观赏类的花木……”金恢华掰着手指喜滋滋地盘算着。目前,基地主要种植了非洲菊、向日葵、金鱼花、绣球等十余个名贵品种。他打算,等到5月,大棚内的非洲菊也得换一换了,还要在网上销售鲜花。
通讯员 孟靖 摄
带着乡亲“跑”起来
单位:湖北泉天生物有限公司
地点:沼山镇
种植户:刘泉钟
花王、绿暮隐玉、海皇、金玉满堂………如今,沼山镇的丛林村和楠竹村俨然成了牡丹花园。湖北泉天沼山油牡丹基地落户2年,千余亩土地上,几十种优质进口牡丹占去大半江山。
基地内,挥舞锄头的村民随处可见。
“起初,是冲着依山傍水的环境来的。后来,是村民的朴实吸引了我。”基地负责人刘泉钟直言,2015年他的团队投入1300万元,针对当地特殊的生态环境、区位和资源优势,流转丛林村和楠竹村在内的1500亩土地,投建了湖北泉天沼山万亩油牡丹、油橄榄立体种植生态产业园。
刘泉钟说,现在基地工作的绝大多数是当地村民,其中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和丧失劳动力者。
好几次,为了抢抓苗木种植季节,村民们自发冒雨抢种苗木,刘泉钟过意不去,“不要干了,也不在乎那几棵。”“那怎么行,多种一棵是一棵,公司损失也小点。”淳朴的话落在刘泉钟心头,他愣住了。
“要带着他们一起致富。”刘泉钟告诉自己,今年,泉天公司将扩大种植规模,将沼山项目打造成高规格的生态农业旅游观光景区———梁子湖白马寺牡丹森林。目前,在基地干活的村民每天有30至60人,公司年支出工资达百万元。
通讯员 孟靖 摄
山间水果变“金果”
单位:梁子湖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
地点:沼山镇永塘村
种植户:杨裕才
“轰轰轰……”3月1日,沼山胡柚生态园内,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有的在平整土地、有的正忙着剪枝、还有的整理园地……见记者到来,生态园负责人老杨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要打造一个农业版的‘锦绣中华’。让全区的特色农产品都能在这里看到。“老杨说。
老杨,叫杨裕才,是梁子湖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
2014年,老杨的公司在沼山镇流转土地2000亩,对本地胡柚、茶树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示范种植。目前已建成600亩。
“胡柚是这里的一项支柱产业,不希望胡柚在我手上消失。”杨裕才说,2015年至今,已经投入近千万元发展现代胡柚产业,并建立了一轴八区的展示中心。“我要建一个公社,将蓝莓、火龙果、葡萄这样的特色农产品都集中起来,抱团发展。”“眼下,最缺技术人才。”杨裕才正在入手组建一个沼山胡柚研究院。他想,今年一定要送几个年轻骨干入高校学习。
通讯员 孟靖 摄
修条致富路迎“财神”
单位:湖北楚天舒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地点:东沟镇大桥村
种植户:舒水清
“万事俱备,只等这条路了。”3月1日,攀上“蓝海生态园”一处较高的山坡,湖北楚天舒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舒水清信心满满地描绘着心中的蓝图。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机械轰鸣声中,一条在建大道如缎带般沿着清波荡漾的保安湖伸至远方。舒水清说,这条沿湖大道投资1000万元,约6公里长,今年3月开工,预计下半年建成后,可从“蓝海生态园”连接到S239省道,是一条致富的“黄金路”。
湖北楚天舒生态农业有限公司2012年投建,位于东沟镇与大冶市保安镇交界处,总投资2.8亿元,总占地面积3000亩,由“蓝海度假村”、“蓝海游乐城”、“蓝海欢乐岛”、“蓝海生态园”四大区域组成,是一家以吃、住、玩、赏、娱、购于一体的“农家乐”综合生态园。
目前,公司已投资8000余万元,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承包濒临大冶市五指湖的东沟镇大桥村舒家湾、王国佐湾、龙家湾、孙家咀湾等闲置丘陵荒地3000亩,建设包括沿湖大道在内的路网及“蓝海生态园”,种植了各种珍奇特新苗木1000亩共80多个品种。
“等这路一通,就什么也不愁了。”46岁的舒水清是地道的本地人,他说,在外打拼了半辈子,总感觉不如在家乡自在。拿出半辈子的积蓄,和乡亲一起致富,他认为这样很值。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柯明珠 特约记者 李君亮 责任编辑 柯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