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市上下牢牢把握“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的总基调,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改革创新、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改善民生为工作重点,着力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全市经济运行实现平稳开局。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农业春耕备耕有序推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春耕备耕工作紧张有序。一是春耕物资量足价降。今年全市新建27个早稻集中育秧工厂,早稻集中育秧供应大田面积达5万亩,秧苗长势良好。全市春耕种子、肥料、农药等物资储量充足,早稻中稻种子价格稳定,棉花种子价格下降,农药肥料价格稳中有降。二是春播作物结构优化。今年春播生产表现出“四增一减”的特点,全市预计春播粮食面积53.5万亩,同比增长1.44%;春播花生2万亩,同比略有增加;蔬菜9.8万亩,增长3.16%;青饲料2.55万亩,增长10.39%;棉花5.36万亩,较去年同期减少2.92万亩,减少35.27%。三是农民工节后返岗情况良好。截止3月,全市返乡务工人员共计7500人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其中在本地自主创业1400人,占比18.7%。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550人。在“春风行动”招聘活动中,全市共有进场企业327家,提供岗位11000个,进场求职人数9170人次,达成意向协议3276人,现场签订用工协议685人,其中返乡农民工占签订用工协议的21%。
(二)工业经济逆势增长。元至3月,我市企业节后开工率 95.85%,居全省第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低于全省0.8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用电11.98亿度,同比增长7.64%。一是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元至2月,全市重工业实现增加值38.39亿,增长6.5%;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4.72亿,增长11.0%,快于全市工业3.4个百分点,快于重工业4.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4.9%,同比提高0.89个百分点。二是传统企业转型突围。强化全流程管理,采取综合措施控制生产成本,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优质板材比重,鄂钢成为中-马尔代夫友谊大桥项目中桥梁钢板的国内唯一供应商,合同量6600吨。拓展军工市场,合强机械承接兵器兵装设备合同600万元。根据市场需求,昌利金刚石成功研发无钴低镍预合金刀具,使金刚石工具产品成本降低10%、寿命提高30%。三是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元至2月,以电子信息设备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5.77%、11.5%和3.85%,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5%、13.6%和12.3%,同比提高0.2、2.6和1.1个百分点。
(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夯实经济转型发展基础,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一是重大项目开局良好。全市“重大项目开工周、开工月活动”顺利开展。2月份,全市22个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密集开工建设。2月18日,王国生省长专程到我市就鄂州国际货运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进行现场调研,对该项目前期工作给予充分肯定。3月“开工月”,湖北老鬼生物科技产业园、鄂咸高速等25个项目开工建设。11个省级重点项目中,南都年产新能源电池1000万KVAH基地、武汉新港三江港综合码头一期工程、湖北虹润新能源材料、鄂州电厂三期扩建工程等9个重点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9.2亿元。160个亿元以上市级重点项目中苏宁云商、葛店新能源材料等96个项目开工或复工,完成投资71.6亿元。二是省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建设基金投放及时。元至3月,17个项目共争取省预算内资金2929万元,其中,10个项目已发文拨付680万元。2016年申报第一批专项建设基金项目11个,总投资108.38亿元,已落实项目3个共计资金1.8亿元,分别为葛店开发区北部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1.1亿元、鄂州市梁子湖水系连通及防洪堤建设项目2000万元、鄂州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5000万元。三是PPP项目快速推进。全市共计15个项目纳入全省PPP项目库,总投资794.44亿元,其中,铁山-六十一级公路、凤凰大桥、武汉新港三江港综合码头一期、鄂咸高速等10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市体育中心等5个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
(四)招商引智成效明显。大力推进开放型经济平台建设,狠抓招商选资;创新产学研市校合作新机制,开启鄂州借力升级、借智转型新局面。一是招商选资借力升级。元至2月,全市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7个、新开工15个、新投产4个。初步拟定15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47.9亿元。引进香港华龙实业、汇合集团2家外资企业,合同外资6000万美元。二是走校进所借智转型。2月下旬,李兵书记率队走校进所,市主要领导和市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局、教育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参与,先后前往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引进创新资源,深化市校合作,针对每所高校成立了由一名市委常委、一名副市长、相关承接新区及责任单位组成的对接专班,成功引进武汉大学科技园、中工武大设计院、真福医药、中国地质大学WORD科创咖啡、中国生物医药工程学会健康物联网等一批高科技大项目,形成全方位多领域项目合作清单。
(五)消费市场拉动强劲。受春节消费市场回升拉动,元至2月,全市限上企业完成零售额20.66亿元,同比增长44.9%。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9%,比去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一是网络消费支撑作用明显。电子商务产业蓬勃发展,元至2月,累计完成零售额13亿元,同比增长125.9%,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6.7%,拉动我市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0.7个百分点,其中唯品会元月份销售收入实现翻番。二是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今年我市商品住宅销售开局良好,据房产局统计,一季度,全市商品住宅销售面积48.7万㎡,销售均价3359元/㎡。购房需求保持平稳增长,以消费贷款为主的住户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多,今年2月新增贷款1.22亿元,加之国家相继出台“降息”、“降首付”、“降契税”系列政策,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
(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推进。认真落实国家、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政策措施,研究制定了《鄂州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起草了《鄂州市化解钢铁水泥过剩产能实施方案(草案)》,制发了《企业减负工作方案》。一是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淘汰钢铁落后产能276万吨,落后钢铁产能已经全部淘汰出清。目前我市主要钢铁企业鄂钢、鸿泰、吴城、德胜钢铁产能合计1434万吨,鄂钢拟于今年淘汰炼铁系统一台620m3和一台1080 m3高炉,去炼铁产能184万吨,炼钢系统淘汰一台70吨电炉,停建一台130吨转炉及配套连铸机,合计去炼钢产能222万吨。元至2月,我市水泥产量同比下降13.66%,商品混凝土产量下降8.8%。二是有效降低企业成本。综合施策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引导企业内部挖潜降本增效。2015年,鄂钢通过优化采购品种结构、强化环节管控,降低采购成本2.3亿元;加强物流管理,生产物流费同比降低13.9%;狠抓节能降耗,自发电量8.885亿度,占总用电量54.8%;2000余人通过劳务输出、内退、自主创业等途径退出岗位,人工成本同口径下降5.82%;全年全工序成本同比降低7亿元。今年元至2月,按照“零基预算”要求,鄂钢削减非生产性费用、专项费用20%-50%;自发电量1.26亿度,创效6686万元。三是房地产去库存情况较好。我市较早地重视了房地产去库存问题,2015年果断调整接近4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推行货币化安置,先后实现货币化安置面积33.3万㎡,并通过鼓励购房落户、实行契税补贴、积极推行货币化安置、创新发展生态住宅等措施化解房地产库存,房地产销售量价齐升。据房产局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商品住宅可售面积219万㎡,按2015年至今年3月月均销售量15.6万㎡计算,我市商品住宅去化周期14个月。今年元至2月,我市房地产库存面积254万㎡,同比下降5%。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工业形势不容乐观。元至3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低于年度计划目标1.6个百分点。水泥、钢材等价格同比下降,水泥同比降50元/吨;鄂钢螺纹同比降150元/吨。截止今年3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停产16家。
(二)投资保持高位增长压力大。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等因素叠加,部分企业对市场前景抱观望态度,市场投资意愿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同时,我市面积较小,投资基数相对较高,投资强度达5175万元/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仅次于武汉市。加之正在编制鄂州国际货运机场航空产业规划,区域内签约项目不能开工,一批意向项目被迫放缓落地。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增幅回落15.8个百分点,低于年度计划目标14.8个百分点。
(三)要素保障持续偏紧。由于过去推行国土整治全覆盖,被整治土地划入红线管理,造成部分项目无地可征或难以落地。同时,受市场不景气、利润空间压缩、生产成本攀升、资金回笼慢等诸多因素影响,加之银行惜贷,财政间歇资金投放有限,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资金周转难。截止2月底,全市银行业对工业企业的贷款较年初减少1.83亿元。
目前我市正处在“三期叠加”的关键阶段,过去旧增长方式掩盖的问题、积累的矛盾、形成的风险,在新常态下开始逐步呈现,既有国内外需求不足、化解产能过剩、严控金融风险、推进结构性减税等普遍因素,也与我市严格用地管理、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等因素密切相关。尽管暂时影响了当下的经济增速,但也缩短了与国内外市场全面适应和主动对接的时间,为我市下一轮发展抢占了先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活力。一是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降低企业制度成本,完善“四张清单一张网”,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全流程、并联式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全覆盖。进一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动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试点。深化“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加强成果运用和规划管理。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各种税费“减免退”优惠政策。严格实行政府定价管理的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研究制定激励性政策,引导鼓励企业通过主动压减、兼并重组、搬迁改造、国际产能合作等形式主动退出产能。二是着力让创新创业释放活力。进一步加强市校共建,梳理市校合作项目清单,积极搭建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健康物联网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武汉大学智能社区及住宅研究开发、生命科学产业园、依迅北斗,以及华中科技大学数字PET-CT产业化及激光数字显影产业链、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大数据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孵化器等项目落地建设。鼓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其专利、发明、技术、资金等要素投资入股并转化科技成果。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健全小微企业发展扶持机制,做大做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加强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平台建设。三是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支持,落实梁子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建立梁子湖流域跨区域保护机制。探索绿色资产证券化和绿色信贷融资模式,积极开展资源和环境责任审计试点。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再利用,开展梧桐湖新区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用能权、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和交易办法。严格执行水资源费、排污费和污水处理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制度。
(二)以项目建设为着力点,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实力。一是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苏宁云商华中地区物流产业园、湖北虹润新能源材料、鄂州电厂三期、武汉新港三江港综合码头一期、鄂咸高速等一批在建重大项目,争取爱民新医药二期、鄂信钻石三期、创新国际商贸中心、华怡光伏太阳能、红莲湖岸线整治与水环境保护等一批重大项目尽快开工,着力推进鄂州国际机场、健康物联网等对鄂州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完成鄂州国际机场可研审批,争取健康物联网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立项。同时积极争取中省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快申报航空产业基金,争取国家专项基金作为启动航空产业基金的资本金。二是抓紧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新型城镇化建设、精准扶贫等发展战略,策划储备一批产业关联性强、基础建设条件成熟、促进结构性改革的项目。充分运用PPP模式推动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投资领域。三是着力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围绕鄂州国际货运机场建设,着力引进航空物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临空医疗、航空装备制造、跨境电商、精密器械制造及3D打印等一批临空产业。紧盯重大工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新型产业,重点加强跟进洽淡,抓好北斗产业园、万达集团、大数据中心、第三方支付等项目的跟踪洽谈工作。
(三)以转型升级为主抓手,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启动实施“百家企业技改行动计划”,促进传统工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冶金产业推动模具钢、矿山企业兼并重组;建材产业重点支持水泥及制品企业兼并重组,组建2-3家优势突出、技术领先、带动性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鼓励水泥过剩产能有序退出;能源产业大力推广应用LNG清洁能源、生物质能源和光伏能源。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骨干企业培育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创业创新工程。加快电厂三期、南都电源、特种汽车、虹润新能源等重大项目进展。发挥产业基金对新兴产业培育、高新项目引进的撬动作用,支持北斗导航、健康物联网、机器人、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项目快速成长。三是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葛店建设电商保税仓库,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打造一批电商镇、电商村、电商旗舰店。推动电子商务在各领域的推广应用,围绕农业、餐饮业、旅游业、服装、金刚石等特色领域培育一批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带动全市中小企业电商应用。扶持电商孵化基地建设,努力培植一批本土电商企业。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等现代金融和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产业,加快金融小镇、健康物联网典型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四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继续深化与以色列农业技术合作。加快湖北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台湾生态农业园建设。引进培育中粮储等一批有竞争力的国字号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推动国家绿色有机产品检测认证体系建设,努力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市、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岛”。
(四)以优化服务为切入点,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发展能力。一是加强要素保障。实施“推动企业上市计划”,吸引产业基金以“股权+债权”的方式,支持企业上市、挂牌,扩大直接融资比例。通过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引进战略投资、设立引导基金、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着力解决项目资金瓶颈问题。继续实行服务企业直通车制度,加强工业产品产销对接。二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减少投资前置审批事项,促进投资便利化,帮助企业降低制度性成本。实施社保优惠政策,对符合产业导向、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允许缓缴应由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对吸纳困难人员就业的企业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帮助企业降低用人成本。三是有效化解地产库存。加强住房建设用地管理,合理安排住房用地供应,引导未开发房地产用地转型利用,允许房地产开发企业按程序调整套型结构。鼓励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购买城镇存量房。将去库存与新区建设、重大项目建设、棚户区改造紧密结合,大力推行货币化安置。进一步扩大住房保障范围,把有稳定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等非城镇户籍人口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