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推动规划落地实施?下一步如何继续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11-07 09:18  

《鄂州市战略规划》共十章和三个附件。

第一章:现状分析与评价。从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因素分析自然地理条件,从发展历程、人居格局等方面分析历史沿革,从区位、交通、产业等维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从自然资源、水资源、建设适宜性等角度开展资源环境评价,形成对鄂州现状的评价与判断。

第二章:目标定位与发展规模。以实施花湖国际机场和武汉新城两大省级战略为核心任务,考虑鄂州作为全省首座城乡一体化试点的城市责任,提出城市的发展目标为“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示范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国际一流航空货运枢纽”。考虑花湖机场在湖北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重要支点作用,把握鄂州在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发展中的科创地位,考虑鄂州在湖北建设国土安全保障服务基地中的重要作用,鄂州功能定位是“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武汉都市圈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基地、华中区域战略物资保障服务基地”。结合现状基础条件,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案例,合理评估人口、经济及用地规模。

第三章:贯通省域安全底线。实现安全底线标准上下一致,以梁子湖鄂州流域、花马湖流域、南迹湖流域、洋澜湖流域4个三级流域片区为市级治理单元,守住五类安全底线基础,增强国土安全韧性,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第四章:建设国际一流航空货运枢纽。以创建花湖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作为总体目标,完善航空货运基础设施,优化航空货运生态,发展航空物流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落实全国战略腹地中心枢纽的重要承载区建设相关要求,加快建设“三中心一枢纽”和以空港为核心形态的开放平台。

第五章:建设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示范区。落实省域战略规划“加快推动武汉新城建设,打造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的主引擎”相关要求,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创新策源和产业集群互补链通,推进梁子湖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互促互进,加快公共服务均衡共享,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第六章:建设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双集中”为抓手,增强城镇对乡村辐射带动作用、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促进作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着力优化人口分布与城镇布局,全力打造东翼航空都市主城,群力协同建设西翼武汉新城鄂州片区。

第七章:省市基础设施统筹布局。细化国家、省级重大基础设施线位、点位、用地空间的布局,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形成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产业建设、城镇建设相匹配的空间布局,提升重大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第八章:历史文化与山水城布局。全面梳理鄂州山水文化特色,构建市域“一江、一港、七湖、六山”的山川形胜格局。充分发扬鄂州以“吴王古都”为代表的荆楚文化、以“山水园林”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以“工业文明、航空文明”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塑造鄂州历史文化名片。

第九章:用地布局。落实省定用地分类标准,结合市级事权,明确市域用地分类,形成用地布局一张图,加强用途管制,以国土空间的有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序。

第十章:实施保障。建立市域规划体系,建设上下贯通的规划信息平台。探索市区“两级联动”项目的实施路径。完善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

附件1-3分别是底线管控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和重大项目清单。


鄂州是湖北省最小的地级市,2023年年底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72,城乡消费水平比1.5,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率75%(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完成“四化”乡镇卫生院、“五化”村卫生室达标创建,具有城乡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小、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高、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创新超前等典型特征,是全省首个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本次战略规划按照全省“四化同步”发展要求,以城乡融合为抓手,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协同推进体系,增强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一是落实“双集中”理念,构建城乡融合的新发展格局。落实全省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相关要求,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以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市域城镇体系,加快构建适应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建设和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两翼齐飞、城乡融合”城镇化格局。

二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大力发展现代都市特色农业。基于毗邻武汉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积极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构建“农业+科技”“农业+旅游”“农业+物流”的都市特色农业体系。基于鄂州铁、水、公、空交通优势,加快构建一体化的农产品交易流通体系。

三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促进城乡公共资源统筹联动。以提高居民幸福指数为核心,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关注“一老一小”人群,推动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统筹规划城乡市政公用设施,推动重要市政公用设施向乡村延伸。

四是以机制创新为保障,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新模式。建立人才返乡入乡激励机制,持续推进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健全涉农财政金融政策,推动公共财政投入向“三农”倾斜。健全农业科技常下乡、常在乡的服务长效机制,鼓励科技成果入乡转化。


《规划》从机制优化、指标考核、项目实施等方面确保规划制度有依据、成效可考核、实施有抓手。

一是建立上下贯通、左右叠加的市域规划体系。为加强项目高效实施与可操作性,主动率先落实省委规划部署,以编制“市区一体、全域统筹”的战略规划为抓手,形成落地空间的“5+3一张蓝图”,并同步启动第一批17个专项规划编制,确保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协同、省市区上下贯通的工作机制,形成整体性支撑合力。推动花湖国际机场和武汉新城等重大战略具体化,推动发展目标、空间坐标、用地指标相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国土空间布局相适应,实现全市发展“一盘棋”,确保重大战略落地、推动重大规划实施、支撑重大项目选址。

二是优化指标考核、落实主体责任。落实省级综合质效、流域综合治理(绿色低碳发展)、四化同步发展等方面评价指标基础上,结合鄂州“两区一枢纽”的发展目标和自身特色,构建具有鄂州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指标考核责任主体,进一步细化、量化任务,严格考评。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信用联动评价体系,强化履职尽责管理考核评估。开展规划实施动态监测与评估,适时调整规划实施重点、政策举措。

三是探索市区“两级联动”项目的实施路径。强化主体责任,建立项目常态化管理体系。将项目分为市级、区两级,并明确市级、区两级责任主体权责,压实职责分工,健全项目生成、协调推进、资金监管、督察考核、公众参与等机制保障,发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体系优势,共同推动项目实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