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柳长江大桥南主塔突破100米大关

11-23 17:00  

日前,新港高速公路双柳长江大桥南主塔高度率先突破100米大关,达到102.1米,正式进入超高空施工阶段。

双柳长江大桥由湖北交投集团投资建设,中铁大桥局承建。工程起于武汉市新洲区S111汉新线,止于黄鄂高速,途经武汉市新洲区、鄂州市华容区,路线全长约34.7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其中,跨江主桥为主跨1430米、宽50.5米的钢箱梁悬索桥,为目前长江上在建的最宽钢箱梁悬索桥。

按设计,南主塔为门式混凝土框架塔,高211.78米,设上、中、下三道横梁,塔底有2米高的塔座,塔柱截面由根部缩窄至顶端,塔柱一共划分为35个节段施工。

站在南岸主塔下方抬头望去,只见两个塔柱上都裹着深蓝色的“外衣”。后面设有大型部品钢筋加工区,绑扎成型的巨型钢筋笼静静等待着提升至桥塔上方。“这就是我们施工的主塔快速‘长高’的‘秘笈’。”项目副总工柳涛介绍,包裹塔柱的深蓝色“外衣”名为智能筑塔机,该塔机集智能同步顶升、自动脱模、智能养护、布料、信息化监控监测等功能为一体,以流水线方式进行全功能一体化施工。即使遇到大风等极端天气,也能保证整体稳定,工友在百米高空施工作业如履平地。

柳涛介绍,过去,桥塔的钢筋笼是在高空散绑,工人们高空作业量大,安全员也要全天候守在高空工地。为了减少工人高空散绑工作量,工程采用地面绑扎成部品,整体吊装。为项目部自主研发了钢筋网片智能生产线,将地面部品钢筋由单根钢筋散绑提升为钢筋网片拼装,由智能机器人进行焊接。这些“智能”元素的融入,使得项目“变水上施工为陆地施工、变高空作业为地面作业、变野外作业为工厂制造”,实现了智能建造,提升了工程建设的品质和效率。

改变施工工艺只是项目部提高施工效率的举措之一。从优化施工流程、做好超前谋划着手,是项目部快速推进工程建设的“破局”之策。

“工程施工就好比是一场接力赛,工序转换非常重要,如果上一道工序没有完成好,下一道工序就无法进行。每一步都不要等,一步快才有可能步步快。”柳涛表示,项目部结合现场施工条件与施工环境,及时编制施工方案,并对场地布置、施工工艺、资源配置、工期等进行细化安排,确保每一项施工工序衔接紧密。

随着数字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建造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建筑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得到迅猛发展,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成为建筑业发展新方向,这一点在双柳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解决主塔施工中遇到的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问题时,项目部采用了智能温控技术,即在承台内安装冷却循环水系统并埋设测温元件。测温元件将承台混凝土内部实时温度反馈至温控系统,温控系统进行冷水水循环进出水量调节,以控制承台混凝土温度、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全媒体记者:李文晋 金绍成  特约记者:潘协凯  通讯员:徐洪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