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树”养生火了!是伪科学吗?研究结果来了
09-04 20:59
继吸猫、吸狗后
一种新型自我治愈方式
正在年轻人中流行
不少人推崇“抱树疗愈”
在公园里和树木
来一场真正的亲密接触
“抱树”疗法,又称“树疗”,是一种“拥抱树木、汲取元气”的行为,逐渐发展为当下流行的一种健康治愈的养生方式。这种养生方式在年轻人中广受欢迎。他们觉得拥抱树木就像拥抱自然一样,能缓解日常压力,让自己恢复元气,进而迎接新一天的挑战。不少年轻人感慨,小时候对父母分享他们爬树、偷摘邻居家果子的快乐童年感到无趣;没想到长大后的自己,会通过抱树与自然连接。一位热衷抱树的年轻人说:“我在拥抱树,觉得树也在拥抱我。”一位因工作压力辞职的女生表示,抱树有助于稳定她的心理状态。她写道:“我沉浸在抱木中,就像冥想一样。”她补充道:“拥抱树木让我恢复了原始状态。我觉得如此自由,世界如此广阔,也变得更加勇敢。”甚至连明星也加入了“抱树”的行列,比如演员金晨和周也。不只是年轻人,在今年的某档网络访谈节目中,77岁的“绘本奶奶”蔡皋也邀请主持人许知远抱树,还称“抱完之后我就有力气”。有人认为,抱树确实可以获得能量,感受到治愈;也有人认为“抱树”属于心理安慰,无非是一种“伪科学”。抱树为什么让人心情舒畅呢?抱树疗法,最早是一项来自北欧的心理疗愈。在芬兰北部,每年8月甚至会举行“抱树大赛”,日本也有类似的Shinrin-Yoku,翻译过来就是在大自然中沐浴树木的香气。“抱树疗法”的概念看似新奇,但核心理念并不新鲜。早在1973年,美国生物学家、“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就提出了“亲生命假说 ”。在他1984年出版的《亲生命性》一书中指出,人类天生喜欢与其他生物在一起:“人类对自然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爱,这是一种本能和自然的动力,铭刻在我们的DNA中。”这个理论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人们更喜欢绿色场景而非城市场景,为什么养宠物的人更加快乐健康,以及为什么我们痴迷于接近可爱的生物。同年,罗杰·乌尔里希将自己十年来的观测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提出现象:能直接看到窗外风景的病人,总是恢复得更快。在英国研究者马修·西尔弗斯通出版的《被科学蒙蔽》一书中,也证明了树木对健康的益处,包括对精神疾病、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注意力水平、反应时间、抑郁和缓解头痛方面有着显著良性影响。拥抱这个行为也益处多多。被称为“拥抱医生”的临床心理学家斯通克·劳沙尔博士在《拥抱疗法》一书中解释道,拥抱有助于提升人体内催产素的含量水平,它是一种与幸福感、快乐感、平静感和信任感等情绪体验息息相关的激素,因此又被称为“拥抱激素”,除了能使人产生依恋感,还有缓解压力的功效。“抱树养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它能够满足我们天生的与自然的联系需求,帮助我们放松和减压,改善我们的情绪,甚至提高我们的免疫能力。尽管“抱树”等“绿色自然疗法”确实已被证明能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正向作用,但目前仍旧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养生疗法。学者们对自然疗法的研究仍在进行中。大家可以去尝试,但请不要将其当作解决心身问题的唯一方式。如果你发现自己有着严重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还请及时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作为一名植物研究者,马丁·萧表现出对“抱树”潮流的担忧:一棵树就是一个直立的生态空间,虽然看不到,但树干上有很多微生物,去抱它会破坏这些珍贵的生态环境。
因此,他建议,亲近自然也需保持必要的距离。“如果非要抱,就选择比较普通的树种,那种身上没有附生动植物的,比如樟树。”还有,在“抱树”前一定要先观察树木的健康、卫生和安全情况。市区常见的槐树、柳树、杨树、松树、榆树、法桐等,夏天正是分泌树胶的旺盛期,抱它们太容易蹭脏衣服了。如果是雷雨天气,抱树显然也不是一个安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