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文化”之于鄂州

08-17 10:13   刘洋

日前,山西省乡宁县举行了第三次鄂文化研讨会,来自北京、河南、湖北、山西等地的有关专家学者,以及鄂文化爱好者们以文会友,探讨交流。笔者就“鄂文化”之于鄂州的思考,仅谈一孔之见。

“鄂”是珍贵的地名文化长卷

楚史专家刘玉堂在《鄂州与名人》总序中提到:“鄂”,既是湖北省的简称,又是今鄂州市的一个古老称谓。

从现有的资料和论证来看,鄂文化主要分布在山西乡宁、河南的沁阳和安阳、湖北的随州和鄂州一带,形成由北而南的鄂文化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鄂文化印迹较深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湖北。

据《鄂州市志》载,鄂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回望“鄂”留下的历史足迹,是一幅精彩纷呈、弥足珍贵的地名文化长卷。

鄂地。鄂州博物馆鄂楚历史文化馆展厅展示,早在28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鄂地就有古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境内有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代的先民生活居住的村落遗址共40处,此地人类活动留下有数十处遗存:鄂州的雨台山、和尚山、螺丝岩、罗家嘴、吴家大湾遗址等,鄂地先民凭着简单的石斧、石铲、石凿等工具,从事农耕、渔猎等生产活动。

鄂族。在商周时代,鳄鱼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一个以捕鳄鱼为生的部族鄂族产生了,他们也被称为“噩”。金文中的“噩”字,即是古人捕鳄鱼的器物,是“噩”字的原始创意,也是鳄鱼的会意字。当“噩”字充当地名,便成为“鄂”字的初文。

鄂国。鄂族由捕鳄鱼得名,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变,由一个鄂族部落逐渐形成、壮大后而产生鄂国。鄂国政治经济中心在今鄂州市境,即当时扬越的经济中心。鄂国活动域境涵盖今鄂东南、湘东北和赣西北等广大地区,这也就是湖北简称“鄂”的最早来源。

东鄂。据《史记·楚世家》载,周夷王时,王室衰微,诸侯互相征伐。公元前879年(西周夷王七年),楚君熊渠伐扬越,至于鄂(今鄂州市),从此鄂属楚,为东鄂。鄂熊渠兵临鄂地之前,鄂国的鄂侯反叛周王朝,结果被周夷王派兵扑灭。熊渠趁机至鄂国,其二儿子熊红封为鄂王,修建鄂王城。

鄂邑。战国时为鄂邑。鄂邑作为封邑,据范文澜先生所列《西周东周年表》统计,鄂君承续时间共达455年。这在楚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因此,鄂邑可以被视为楚国除国都之外的第二大政治中心。

鄂县。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下令推行郡县制,从此郡县制成为两千年来的主流制度。秦置鄂县,这便是“鄂县故城说”的由来。鄂县的治所在今湖北鄂州市老城区东,鄂县辖域约包括今天的鄂州、黄石、咸宁、嘉鱼、蒲圻等市县和武汉市武昌区、江夏区。汉承秦制。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刘邦封大将樊哙于鄂县,灌婴筑鄂县城。

鄂城县。公元221年(魏黄初二年)4月,孙权迁都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这是鄂州市古代称“武昌”的开始。从此,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朝(1221年,武昌县升为武昌军,次年改名寿昌军),时间长达1800余年。后形成“上下武昌城”,上武昌,是指湖北的武昌府城,即今省会武汉,亦故江夏县治;下武昌,是指武昌县城,即今鄂州市区。1911年,在上武昌爆发辛亥革命,1913年下武昌因与省城武昌重名而改称寿昌县。后因与浙江省寿昌县重名,于1914年改为鄂城县(因本境有鄂王城,故名鄂城)。这是“鄂”字回归,本地称“鄂城”的开始。

鄂州市。在鄂城县的基础上,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发文批准建立省辖鄂州市。

唤醒沉睡的“鄂文化”

鄂君亭

——鄂君子皙是鄂邑中期的一位封君,他是楚共王之子,兼楚国令尹(宰相),地位十分显赫。

据刘向《说苑》记载:鄂君子皙乘青翰之舟,下鄂渚(今梁子湖),浮洞庭。驾船的越人,稳把舵,轻摇桨,唱着优美动人的民歌《鄂君歌》又名《越人歌》,风格自然清新、委婉深沉,俨然《楚辞》的先声。

——1957年4月,在安徽省寿县城南邱家花园出土青铜铸造的“鄂君启节”。2200多年前,楚怀王封其弟启为鄂君,其封地在今鄂州一带。

“鄂君启节”是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其铭文挺拔秀丽、庄严肃穆,是错金铭文中的精品,同时也是研究战国时楚国交通、政治、经济、地理和商业赋税制度的珍贵资料。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楚辞巨匠屈原,在遭流放期间《九章·涉江》与“鄂渚”直接关联的内容:“乘鄂渚而反顾。”《鄂君歌》和《九章·涉江》这两首诗歌极大提高了“鄂”字的知名度。

——公元221年 (魏黄初二年)4月,孙权迁都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这是鄂州市古代称“武昌”的开始。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公元222年,孙权在武昌受曹魏封吴王,修建吴王城。孙权从建业迁千家富户与工匠来武昌,使武昌时有人口10万。武昌为全国4大铸铜镜中心之一,有“铜镜之乡”之美誉。武昌不仅是郡治、县治所在地,更重要的是吴国国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外交活跃。

两千多年来,在“鄂”这块土地上,绵绵不绝形成了“鄂文化”,历代名人屈原、陶侃、李白、元结、李阳冰、苏轼、苏辙、黄庭坚、薛季宣、岳飞、丁鹤年、李有朋、张裕钊等如同灿烂的群星,为鄂州的历史人文增添了异彩。

如今,随着“空中出海口”在鄂州打开,“一夜达全国,隔日连世界”,鄂州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研究梳理发掘唤醒沉睡的“鄂文化”,之于鄂州显得尤为需要。如何打造“鄂文化”品牌,笔者作个人之建议。

成立“鄂文化”研究会。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热爱“鄂文化”人士参与,开展调查、研究、梳理、发掘、传承“鄂文化”工作。

举行“鄂文化”研讨会。邀请国内外“鄂文化”专家学者和热爱“鄂文化”人士携文赴会,相互交流探讨。

同时,辅以“鄂文化”的城雕地标、路名等建设。地标是城市独具特色的建筑物或自然物,浓缩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内涵。如,可考虑将“噩”、鄂王熊红父子、“鄂君启节”等文化符号制成城雕地标,以传播鄂人勇往直前、以启山林的艰苦奋斗精神。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仿建鄂王城,使其成为鄂州重要的地标和人文景观,让“鄂文化”定位清晰,吸引四方来客。

作者 杜政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