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春天的扶贫列车

01-23 09:59   新华社  

当K9064次列车将到达目的地吉首站时,滕建辉用“复杂”来描述自己的心情:有近乡情怯,也有走在脱贫路上的喜悦。滕建辉来自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地方。

这趟列车上的很多乘客都是花垣县及周边地区到广东务工的精准扶贫对象,通过政府的扶贫帮扶,他们找到了工作。从广州到湘西,记者全程相随,近距离记录下他们的归家喜悦、奋斗过程和脱贫愿望。

 

第一次有座位回家

18日早上9点,石欣从广州番禺早早地赶到了广州火车站。此时距离K9064次列车开车的时间还有4个小时37分钟。

家在花垣县溜豆村的石欣今年是第一次拿到有座位的火车票回家。早在2003年,他就开始到广东打工,但以前过年都是站票回去,累了就在行李包上坐一下。

今年春运,广铁集团和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及一些爱心企业联合,开出多趟“扶贫专列”,以赠票方式帮助部分贫困地区到粤务工者返乡。

从深圳西开往吉首的K9064次扶贫专列,乘客主要是湘西花垣县及周边地区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技工院校贫困学生和在粤贫困务工青年等。来自花垣县边城镇骑马坡村的滕建辉和两名同村村民,早上8点就从佛山出发,迫不及待地赶到广州火车站,他们也获得了“精准扶贫专列”的赠票。

“因为对网络不熟,没买到票,心里都有些绝望了。”滕建辉说,没想到1月10日得知获得免费赠票,他激动地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了老婆,“大半夜都没睡着觉,这张火车票对我们来说是雪中送炭。”

他们,在拥挤的人流中顺利登上车。13点37分,列车从广州站驶出。

车厢里的脱贫夜话  

18日晚上10点,K9064次列车已进入湖南境内。

11号车厢里,来自同一个地方的老乡们三三两两说着家长里短,气氛热闹。

41岁的丁兴武来自边城镇农科村,48岁的余银贵家在龙潭镇开支村,这是他们“这辈子第一次外出打工”后回家过春节。

他们都生长在武陵山脉腹地的湘西花垣县,此前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家里担子越来越重,一边是父母日渐老去,一边是孩子日渐长大,他们却致富无门。若在家务农,因为地太少种的还不够吃;要是外出打工,年龄大、没技术,还可能遇到欠薪。

花垣县矮车坝村六组的黄继辉凑过来说:“想出去打工,但不敢啊!以前村里有几个人出去打工,干了一年拿不到钱,最后靠讨米(乞讨)回家。”

2016年,广东、湖南、湖北启动开展贫困人口劳务输出对接试点,上百家珠三角的各类企业陆续到花垣县开设专场招聘会,花垣县劳动部门还免费提供针对性精准培训。

“有了政府的保障,我们就不怕了。”黄继辉说。2016年6月,余银贵等人借对口扶贫的东风到广东一家陶瓷厂工作,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公司还管吃住。

工作的第一个月余银贵拿到了工资3180元,寄了3000元回家。以前挣的不够花,余银贵前前后后借了信用社3万元贷款,现在还贷有了着落。

以前别人家修新房,丁兴武却长年住在旧木房,让他觉得在村里很没脸面。“这次回家我可以抬头挺胸说,‘我也能挣钱了’。”丁兴武说。

飞驰的列车窗外,苍茫夜色中辽阔大地已不可见,目的地湘西吉首就在前方。

梦想开始的地方

每一份带回家的收获背后,都有一段辛勤的耕耘。

在火车发出的前两日,记者在佛山见到了滕建辉。前后通透的厂房里,机器的轰鸣声、钢板的撞击声震耳欲聋,切割机的火花四溅,这就是滕建辉的脱贫致富梦开始的地方。

滕建辉是2016年8月才到佛山创昇金属结构有限公司工作的。滕建辉说,此前他也曾外出打工,但因为没技术,做的都是工资不高的普工。中间因为身体原因,在家里休息了一段时间。没了打工收入加上治病花费,只能向外举债。

“老老小小生活都压在身上,老在家里待着也不是个事。就算身体没恢复,也要出去找点技术活。”滕建辉说。

听人说有精准扶贫的政策,在人社局可以获得免费培训的机会,培训完政府还帮忙对口找工作,滕建辉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花垣县人社局。人社局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根据滕建辉的意愿安排他免费参加了20天的焊工培训。

随后,经过对口扶贫招聘,滕建辉跟同村的两个好朋友一起进入了佛山创昇金属结构有限公司。焊工没做成,去了开料车间,每个月工资5000元。公司老总就是花垣县人,接收了十几个像滕建辉一样的精准扶贫对象,对他们很照顾。

公司浓厚的学习钻研氛围,让滕建辉快速成长。滕建辉说:“几乎每一个新产品出来,我们都会把技术部、品质部和生产部等部门全部集中起来开会研究,把产品研究透、研究熟再生产,从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花垣县驻广东省劳务对接服务中心主任龙明江说,对口协作劳务输出是花垣县精准扶贫的重要部分,2016年全县共组织6800多人参加对口招聘会,1700多人成功签约,其中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1102名。

石欣也是在花垣县人社部门接受技术培训后,到广州一家企业工作的。平常每天早上七点上班,中午十二点下班。吃饭和午休后,下午一点半开始上班,晚上六点下班。多数时候,吃完饭还要接着加班到晚上九点。

“工作很累,早上都是靠闹钟来叫醒的,有时候真的不想起,但想想家里面上有老下有小,必须坚持。”石欣说。

树下有个身影在等

19日早晨5点48分,火车到达吉首站。

石欣进入溜豆村村口时,已经是早上9点19分。一米五高的石欣背着快比得上他一半身高的大书包,快步地往家走。突然远远地看到家门口转角的树下有个熟悉的小身影,原来是3岁的儿子正站在路口等他。

小小的身影背后,是蒙蒙细雨和黛色远山。看到儿子,千里跋涉归家的劳累也一扫而光,石欣快步上前,一手拎包,一手把儿子抱起来,向家里走去。

石欣给儿子取名为麻志鸿(石欣从母姓),寄望儿子宏图大展,不再像自己一样受贫困之苦。

石欣说,他知道现在的工作很辛苦,但相比以前最高不超过3000元的月工资,现在一个月5000元的收入很有吸引力。他的梦想是:再干两年,存个八九万元钱,就回家搞养殖。

与石欣不同,滕建辉将脱贫致富的希望放在更远的地方。因勤恳努力,工作才半年,滕建辉已成为开料车间的一名小组长。

他告诉记者,公司老总当年跟他一样是打工仔,而如今已是老板,他是滕建辉的偶像和榜样。

“小组长往上是车间主管。我现在在技术和统筹管理上都还差一点,达标估计还要两年时间。老板说公司可以给我们员工持股,我相信未来公司会有我的一席之地。”滕建辉坚定地说。

见到儿子回家,滕建辉一家喜笑颜开。滕建辉父亲说:“儿子到佛山打工后,家里情况改善了好多,儿子能在外面站稳脚跟,家里脱贫也就有了希望。”

记者采访中发现,还有不少人跟滕建辉、石欣一样走在奋斗路上。在深圳长江家具厂务工的花垣县吉卫镇夯来村的麻国军,2005年就到深圳打工,他去过工艺品厂、塑胶厂,还酿过酒。他说,为了改变生活,没少“折腾”。

麻国军喜欢看励志的书。在他1月13日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这样一段话:“跋涉为何总是如此艰难?千百次想罢手退堂,可抗议的又是心底的倔强。”

“我就是不甘于现状,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双手肯定能改变现状。”麻国军说。

中午时分,走在群山之间的村落里,炊烟处处,空气中飘来饭香,山间不时回荡的爆竹之声和偶尔闪现的红色春联,传递出春天将至的气息。(记者吴涛、田建川 编辑熊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