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考察,提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殷切期望。
10年来,鄂州市牢记嘱托、接续奋斗,全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起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连线美丽乡镇、连片美丽村湾。
初夏时节,走进一个个“丰”景如画的村庄,感受新时代鄂州的山乡巨变。
牢记“国之大者”,守住粮食安全——
干群齐心 荒地生金
风吹麦浪,满地金黄。
走进鄂州市华容区段店镇,沃野千里,丰收在望。一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大片耕地撂荒、四处杂草丛生。
守住耕地底线,守住粮食安全。2022年以来,鄂州市启动撂荒地整治工作,化“散”为“片”、整“小”为“大”,一个个“眠田”变良田的精彩故事,在这片土地上演。
在梁子湖区东沟镇,小村投“撬动”大项目——
“‘支部+村投+国有企业’共同开发,打造东梁子湖农旅项目。”梁子湖区政府负责人介绍,村投公司把村里的土地集中收储,再签约交由区城投公司负责运营。
在华容区段店镇,“共同缔造”打造新粮仓——
“镇、村和农民责任共担、收益共享。”段店镇副镇长胡克龙介绍,村里引导农户将土地入股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镇政府统一规划种植。六成收益归农户,两成发展村集体经济,两成建基础设施。去年千亩荒地种上油菜、小麦,今年喜获丰收。
农户代种、集体代管、业主流转、托管服务……一年多来,鄂州探索出多条整治撂荒地的路径,两万余亩撂荒地实现复耕,希望的田野生机勃勃。
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
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鄂州列出84项科技支撑需求清单,精准对接21所高等院校。10年间,集中力量攻克一批种源“卡脖子”技术,打通“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聚集”转化链条,重点打造武昌鱼、种业、生猪、粮油、果蔬、花木等6条产业链。
“我们坚定不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保护耕地,守好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鄂州市委书记孙兵表示,近年来,鄂州全市上下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鄂州落地见效,逐步从“城乡一体”迈向“城乡融合”。
“绝不能成为留守的农村”——
后浪返乡 峒山“出圈”
今年“五一”小长假,峒山栖客露营基地火了。
“看山林间氤氲的雾、溪水上飘零的花,用帐篷搭出诗与远方……”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让鄂州小山村峒山成功出圈。
基地负责人,是90后返乡青年陈川。两年前,他放下上海的灯具生意,带着妻儿回到了家乡峒山。
为什么要回乡?陈川坦言,这10年,村里变化大。随着花湖机场建成,回乡发展机会更多、空间更大。
陈川看中了村子深处的一片水杉林。“搭建户外帐篷,开发露营基地,打造升级版‘农家乐’。”当他把想法告诉村党总支书记伍冬,两人一拍即合。
峒山栖客露营基地已建成露营、娱乐、天幕、餐饮4个区域,常年聘请10名村民。陈川介绍,每到周末,人气很旺,需要提前预订。
“像陈川一样,越来越多的峒山人返乡发展。”峒山村党总支书记伍冬说,“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10年前,村里70%的劳动力在外打工;现在,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农旅观光等产业,全村80%的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鄂州打出引才育才“组合拳”——
优化完善激励保障政策,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引导大学生毕业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
“今年起,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1万人次乡村人才技能培训。”鄂州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张相华介绍,重点实施“乡村工匠”“乡嫂”“农村电商人才”三大培训计划,为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文旅融合等提供人才支撑。
“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
望山见水 留住乡愁
古树繁茂、溪水叮咚。
走进千年古村——鄂城区汀祖镇岳石洪村,一幅望山见水的美丽画卷跃然眼前。
“不搞大拆大建,保留古村风貌,守住记忆和乡愁。”2019年,岳石洪村以土地、废弃厂房学校等要素入股,与百村集团共建美丽乡村。
废弃小学变身网红民宿,废弃矿井复垦为绿色茶园,矿井塔台建成矿采景观……农村闲置资源利用,岳石洪村蹚出了新路子。
2022年,鄂州在全省率先开启农村闲置资源整治,编制完成农村闲置资源概念性规划,将300多公里文旅绿道系统串联,形成“一环十点五场景”,美丽村庄由点成片。
10年来,村庄的“面子”更靓,“里子”更实。
公共基础设施短板补齐了。乡村规划、农村道路、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污水治理、村庄绿化、村庄亮化七项任务,交出满意答卷。
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跟上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村卫生室、公共法律服务室等,高标准建成。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
余巧,鄂州市梁子湖区东沟镇茅圻村团支部书记。她领衔的“巧巧”工作室,为村民办实事、解纠纷,受到乡亲们的肯定。
2022年初,东沟镇设立11家“巧巧”工作室,200余名“巧巧”志愿者以管好“小事”来治理“大事”。该镇信访总量连续3年持续下降,做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出镇”。
如今,“巧巧”工作室在鄂州全市推广,4000多个“巧巧”遍布全市所有社区(村)。“巧”治乡村,有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朝阳 戴劲松 江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