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高近六米 三山“五龙奉圣”龙灯独具特色

09-01 09:21  

今年农历正月初二,在杜山镇三山村李家湾,笔者参加在此举行的龙灯节活动,见识了独具特色的三山“五龙奉圣”龙灯。

李氏祖堂正中,八仙桌摆起的香案上,香烟袅袅,烛光闪闪。一条金角老龙率领着黄、红、紫、乌四条滚龙,气势轩昂地盘缠于香案的后面。其中,金角老龙的龙头高5.8米、宽1.58米、身长5.8米,总重90公斤,需要三四位壮劳力方可举起。

三山村李家湾的龙灯队伍由金角老龙和四色滚龙组成,名曰“五龙奉圣”龙灯会,最多时有500余人参加。

作为民间表演活动,三山龙灯过去还配有抬花篮、划莲船和踩高跷等娱乐节目。他们玩龙灯并无专用音乐,一般用锣、鼓等打击乐器伴奏,其节拍名为“威风锣鼓”。

龙灯节上舞龙灯

据《李氏宗谱》记载,三山李姓,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三皇子李恪的后裔,其中有一支族人迁徙至武昌流水里白雉山东排楼居住。明弘治八年,三山始祖李有楫带领其子孙,先是以水上运输为业,后以捕鱼为生,迁移至距白雉山约30公里外的三山岛。

三山湖属梁子湖水系,南郊大冶保安湖水系,地势低洼,一到梅雨季节,三山成为一叶孤岛,湖难悲剧时有发生。为了避难居安,李氏族人与其他友姓一样敬畏神灵,特别崇拜神龙护佑,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日,就要举行划龙舟祭祀活动,五月端午举行赛龙舟,这一乡俗与水乡渔民如出一辙。

那么,三山李氏的划龙舟怎么就演变为玩龙灯了呢?

相传,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的端午节,正值乾隆盛世。族长李和伍应保安镇之邀,率领五条龙舟,来到保安运动场赛龙舟。比赛开始,李氏龙舟像一匹脱缰之马,飞快向前直奔。龙舟行至保安湖心岛龙骨洲时,突遇大雾,龙舟钻入湖底,顿时吓傻了组织者和其他龙舟队。一阵阵呼救声,惊醒了正在睡午觉的东海龙王,他急问:“怎么回事?”一条金角老龙奏曰:“武昌三山李氏的龙舟突遇大雾,龙舟迷失方向钻入湖底,很快就有舟翻人亡的危险。”东海龙王想了想说:“三山龙舟?呀!是唐太宗的后裔。你快带上黄、红、紫、乌四条小龙去救助,再将他们安全送回三山。”“五龙奉圣”将他们安全送回了家。为感谢五龙的恩德,在族长李和伍的提议下,划龙舟被改为玩“五龙奉圣”龙灯,并传承至今。

三山村李家湾的“五龙奉圣”龙灯,其制作材料和方法与其他地区大不相同,且金角主龙尤为特别。

金角主龙龙角鳞片金光闪闪,龙头与龙尾相连,龙骨粗大厚重,实属游龙。而四色滚龙,每条龙共19节,全长22.38米,舞龙者共21人。他们配合默契,机敏灵活,龙头前有引珠者,时而引龙出山、时而逗龙摇头、时而乌龙摆尾,十分滑稽,令人捧腹。

三山龙灯除了具有其他友姓龙灯共同的舞技外,还自创出“飞龙在天”“二龙戏珠”“蛟龙搅水”“龙穿堂屋”等特色技艺,形成了“五龙”“两队”“一台戏”的独家风格。

三山龙灯节每届将出游到正月十五之后,再择良辰吉日,将龙灯在山凹中焚毁,名曰“化灯送龙神升天”,下届举办时再由李氏艺人重新扎制。

过去,三山龙灯队主要游玩樊湖地区和近郊的柯营、东港、峒山、路口等20多个村湾。

见龙灯莅临本村,友姓人家便会顺口而出:“喜庆龙神进府门,恭贺贵府气象新。一贺长者岁长寿,二贺全家得康宁。三贺学子登科榜,四贺邻里和谐情……”

三山龙灯节每隔三年举行一届,每届连玩三年,从乾隆十一年始,至2022年止,278年间,共举行龙灯节35届。

近年来,当地围绕三山龙灯文化资源,开展非遗传承活动,组织传承人李正国等传授扎制技艺,讲解龙灯祭祀礼仪与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共性,并搜寻、征集相关文物筹建三山龙灯博物馆,三山“五龙奉圣”龙灯节这一民俗文化活动,正焕发出新的活力,被赋予新的内涵。

作者:李如松  陈建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