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荆楚健康防护网愈织愈密

06-17 11:06  

武汉规模最大的平战结合医院——江夏云景山医院,总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设计床位1000张;平时作为康养医院运行,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迅速改建为传染病医院。(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要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律法规,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着力从体制机制层面理顺关系、强化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5月24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健康湖北建设稳步推进。

这五年,历史记录下那些携手共进的成功跨越,也沉淀下那些饱蘸温暖的拯救生命故事。

城乡居民抵御疾病的防线不断提高

6月2日下午,襄阳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中心(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医护团队来到米公小学,眼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朱美娟以“关注眼健康之近视防控”为主题开展健康科普讲座。短短45分钟的近视防控科普讲座获得学生们的阵阵掌声。随后,孩子们排队完成了定期视力检测。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323”攻坚行动办公室负责人高淑平说,近视防控作为“323”攻坚行动之一,要营造人人参与、及时防控的氛围,实现医院、学校、家庭三方联动,建立包括卫生健康部门、家庭、学校、医院、教育部门在内的“五位一体”近视防控体系。

实践证明,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是保障群众身心健康、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在“大卫生、大健康”观念的引领下,我省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日臻完善,城乡居民抵御疾病的防线不断提高。

截至2021年,我省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达79元,12类45项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惠及城乡,“重医轻防”的现象逐步扭转。

目前,全省高血压、糖尿病、65岁以上老年人、孕产妇、3岁以下儿童全部纳入健康管理范围;生育妇女补服叶酸、孕前优生检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使全省出生缺陷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让全体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铺设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之路,湖北孜孜而为。

2017年7月31日,湖北卫生健康史上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全省医疗机构全体取消15%的药品加成,实现零差率销售,“以药养医”机制告别历史舞台。

这个“自我断臂”之举只为回答一个命题: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实施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推动医改向纵深挺进,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我省基本医保已覆盖97%以上人口,职工、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80%和70%左右。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初步形成以基本医保为主、医疗救助托底、补充医保和商业健康险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保体系。

与此同时,我省对352种药品、12类医用耗材实行集中带量采购,平均降价超60%以上,其中人工支架从1.3万元降至750元。90%以上的患者选择使用高质量集中带量采购药品,累计减少群众和医保负担近100亿元。

一项项新举措的推行,降低了群众的医疗门槛,回应了“救死扶伤乃医者天职”的社会期待,更彰显了医疗保障体系的人文关怀。

日臻紧致的基层公卫防护网徐徐展开

2020年,湖北与新冠病毒短兵相接。大疫,考验着荆楚大地的顽强和不屈,也见证执政者的智慧与情怀。疫后,湖北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卫体系建设速度惊人,截至目前,全省公共卫生补短板工程已开工项目1626个,开工项目总投资1651亿元。

“从试剂配置到报告出具实现全流程信息化,一个流程最快4小时可以拿到结果。如果按照1∶20比例采样,每日可筛查200万人份。”6月8日,设在黄冈的湖北省(鄂东)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气膜实验室负责人介绍。

近日,在已建成全省核酸检测网的基础上,我省又完成在武汉、襄阳、黄冈、宜昌四地布局建设气膜实验室,平战结合,进一步扩增核酸检测能力。

目前,全省已初步建成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网络,由435家核酸检测实验室组成的服务网络已覆盖全省,实现了每个县(市、区)至少有2家核酸检测实验室的目标,单样本日最大检测能力达到171.74万人份。

随着医疗资源快速增加、防备手段日益先进、防护网络逐步健全,我省迎战疫情的底气越来越足。目前,全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发热门诊、定点医院改造全部完成;合理布局急救站点,打造平时、战时兼顾的立体救援网络体系,完善省市县乡四级院前急救网络,形成市(州)中心城区10分钟、县(市)30分钟“急救圈”;在武汉、宜昌、襄阳、黄冈按平战结合模式打造5个重大疫情救治基地。

提升监测预警水平,健全联动机制,全面推动“平战结合、医防协同”机制创新……日新月异的“湖北样板”已显现出强劲的张力。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正在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内化于心、固化于制的施政思路与理念。全省聚焦解决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影响群众健康的8类突出问题,实施“323”攻坚行动;开创性拿出1万名事业编制补强基层医疗卫生岗位,让每个村都有1至2名大学生村医;加大力度推进百万人口的县(市)和经济百强县(市)创建三甲医院,把医疗资源力量更多向县(市)倾斜,着力建设区域医疗中心。

截至目前,全省在岗大学生村医4900人;天门、麻城、枣阳、潜江、汉川等9个人口在百万以上和经济百强县市拥有了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建成130个县域医共体……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从根本上破解“看病难、看病贵”,日臻紧致的基层公卫防护网徐徐展开。

推陈出新的医疗服务满足多样化需求

“嘀嘀嘀”一声声警报,打破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值班室的平静。突然,电脑屏幕上弹出了一个窗口,上面患者的姓名、电话等信息一目了然。

“不好,77岁的叶先生心律失常。”值班人员抄起电话,迅速将信息反馈给该院心内科医生。很快,医生拨通了患者家属的手机,立刻予以用药指导,叶老先生搏回一命。

通过穿戴设备,医生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进行干预,为进一步生命救援赢得时间。一个个生命奇迹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保障体系在守护。目前,在我省已有1.89万高血压、鼾症等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享受到这种24小时的云端监测。

“如何提供更为快捷的就医服务,是一个永不过时的命题。”5年来,湖北次第花开的互联网医院已达21家,其服务边际不断延展。从视频问诊、慢病延方、院外延续护理到远程诊断、双向转诊等,覆盖面逐步扩大。

一个个小小的举动,彰显的是对健康之需矢志不渝的追求,是对改革难点决不言败的深度掘进。加快“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其深层意蕴是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湖北人对健康的追求,还在不断催生新事物。血压计测量的数据,通过手机,第一时间传到医疗大数据中心;像纽扣一样贴在身上的温度计,可以24小时检测体温……用数据为每个人制定精准医疗服务,湖北正绘制一份“健康路线图”。

“现在有了这个‘千里眼’,24小时为我看护,放心;我也不用去医院排队拿药,省心!”家住江夏的78岁新冠康复患者谢先生患冠心病多年,需要定期调药。如今,他有了随身携带的可穿戴设备单导联心电仪,可随时“报警”远程就诊,再由专家远程开药,寄送到家。

湖北人正奔向健康,拥抱幸福。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龙华)

不断提升人民健康获得感

健康是安身立命之本,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立了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加快推动健康湖北建设。

作为医疗卫生工作者,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医防融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努力为全省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要积极做健康行动的倡导者、传播者、实践者,引导群众建立正确健康观;要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要做百姓健康的守护者,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将所学医学知识惠及更多百姓,共同为提升全省人民健康获得感、打造健康中国行动“湖北样板”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 陈孝平

构建县域心血管病 协同防治体系 枝江跑出心梗救治“加速度”

“胸口剧痛,身上不停地冒汗,一会儿就晕了!”6月7日,回忆几天前的那一幕,枝江市七星台镇86岁的老人张斌仍心有余悸。

5月29日9时,他从家中椅子上突然摔倒,不能言语,右侧肢体无力,被家属抱到卫生院。

“快,急诊颅脑CT检查,然后查心电图!”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家属一起用轮椅将患者转运到CT室,排除脑出血后,立刻将心电图结果拍照传到枝江市胸痛中心微信群。“前壁导联ST段抬高,考虑为急性心肌梗死,建议快速降压达标后迅速给予静脉溶栓+转运治疗!”群内值班专家、枝江市卒中中心付卫鹏第一时间给予诊断和治疗意见。

据悉,我省高达70%的心肌梗死患者在120分钟时间窗内未能接受介入治疗,主要是因为我省偏远城区和山地面积高达56%,交通不便,转运延时,很多患者被转运至大医院时已错过最佳救治时间。他们本可在当地接受溶栓治疗,却因基层医院不具备溶栓治疗的能力被延误病情。

“镇卫生院去年建成胸痛救治单元,可以给心梗的人紧急溶栓。信任医生、全力配合,才能尽快救父亲的命。”女儿当即签署了溶栓治疗同意书。

心梗三项检查、溶栓筛查、开始溶栓……随着溶栓剂推注到体内,老人逐渐恢复知觉、胸痛缓解。再看时间,入院不过30分钟。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快,时间急,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导致患者死亡。快速且正确的判断和治疗,就成了能否逢凶化吉的关键。以前,在镇卫生院成功挽救一位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心血管疾病救治是与时间赛跑,打通起跑的第一公里,挽救一条生命,关系数个家庭,这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枝江市副市长刘昶说,补齐基层医疗机构“救急”短板,对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提高救治率,意义重大。

2021年,全省“323”攻坚行动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试点在枝江“破题”。枝江依托县域紧密型医共体,通过“五个一体化”(市镇村一体化、临床医疗与公卫服务一体化、防筛管治一体化、专业防治与社会参与一体化、支撑保障一体化)合力攻坚,开展乡镇胸痛救治单元建设。

一年来,宜昌、枝江两级医疗专家重点帮扶各卫生院,免费配发溶栓药物,配齐心电图机、智能健康服务包等检查和抢救设施;对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进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流程”关键技术培训;建立微信群,市级专家实行24小时值班,帮助诊断、提供实时救治指导。

目前,枝江市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攻坚成效初显。7家镇卫生院已全部通过胸痛救治单元评审认证,成功溶栓30例,急性心梗患者平均D2N时间由60分钟降至30分钟,率先在全国实现胸痛救治单元县域全覆盖。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龙华 胡蔓)

数说健康湖北建设

我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中部省份前列。2021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从2017年76.63岁增长到78.71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17年9.87/10万下降到8.98/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17年4.92‰下降到2.11‰,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7年18.69%提高到29.1%。创建国家卫生城市20个、县城15个

截至2021年,全省有医疗卫生机构3.65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43.5万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94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3.72人。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落户湖北,委市共建首批8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9个县(市)创建三甲综合医院,实施“万名大学生乡村医生配备”“万名社区医生便民服务提升”项目。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费用提高到79元

全省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435家,单样本日最大检测能力达到171.74万人份。建设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网络,全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1398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发热门诊(诊室)改造

全省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规划建设项目1819个,总投资1958亿元,加快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平台建设,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专项招聘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护人员近8000人,为基层配备移动医疗卫生服务车949台

三孩生育政策在我省落地实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改善。医养结合机构达到271个,创建48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实施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全省托位总量达到9万个

(数据来源:省卫健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