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鄂州唯一非遗特色网红小镇

06-09 16:46  

6月3日下午3时30分,锣鼓声、欢呼声在梁子湖区沼山镇桐油村港背湾响起,大家翘首企盼的穿花龙舟正式开赛。

鼓手在龙舟上铿锵有力,水手甩开膀子,奋力挥桨……

端午佳节,走进湖北首批、鄂州唯一一个非遗特色镇沼山镇,不仅感受到了穿花龙舟赛的激情与速度,还有各文化礼堂轮番上演的张裕钊书法、采莲船、玉连环、牌子锣、根雕等多姿多彩的非遗节目。

楠竹村采莲船

近年来,在市区文旅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沼山镇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发展、提升和创新上下功夫,更多非遗项目走出“深闺”,融入生活、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从“活起来”到“用起来”“火起来”,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保护让非遗源远流长

游客在张裕钊文化博物馆内观看张体书法视频。记者琳茜 通讯员李霞摄

“张体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今日一看受益匪浅。”听着前来“打卡”的游客对张裕钊书法文化博物馆赞不绝口,张绍银心里不知有多高兴。端午假期,博物馆吸引游客近2千人。张绍银,今年76岁,沼山镇张裕钊书法文化博物馆的筹建者。“别处没有名人的,还要‘创造’名人。张裕钊是当地人自己的先贤,这么好的传统文化,一定要传承下去。”张绍银坦承,看到曾经祖辈们引以为豪的张裕钊故居,彻底被荒草掩盖就深感惋惜。

因痴迷于张裕钊书法文化,在2007年退休之际的他,便开始了筹建张裕钊文化博物馆的想法。“要真正保护好张裕钊文化,一定要留住他的‘魂’。”2011年,沼山镇村民理事会召开村民大会,大家举手表决,筹建一座博物馆留住现存的“文物”。

祖籍梁子湖区的张裕钊是清代文学家、书法家,“曾门四弟子”之一,其创造的 “张体”书法流传海内外。为了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各种文物,10年来,张绍银一刻没有闲下来。

本地有一村民张洪光(化名)的高祖父曾是张裕钊的学生,家中珍藏几件高祖父传下来的张裕钊书法真迹。很多收藏文物的生意人前往他家商谈,最高出价达50万元,也未谈妥。

张绍银得知此消息后前往张洪光家中,第一次上门,便遭到果断拒绝。第二次,依然如此。一年多时间,张绍银上门的次数不计其数,张洪光要做饭,张绍银便去帮忙烧柴火;张洪光去地里干活,张绍银便去帮忙除草……

一次,张洪光中风卧床多日,张绍银上门看望并悉心照料。张洪光被其诚心感动。“张裕钊先生的真迹放在博物馆会是最好的归宿。”张洪光最终决定将张裕钊真迹以三万元的廉价卖给博物馆。在张绍银的张罗下,博物馆已收藏近500件藏品,包括张裕钊书法真迹的楹联、扇面、信札、文房四宝等,另有张裕钊嫡系子孙留传下来的书籍、木刻藏品多件,以及大量张裕钊家族明清时期的石刻、木匾、木刻、楹联等。2018年,博物馆被授予我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

为了保护和传承张裕钊书法文化,张绍银一直肩负着沉重的担子。虽年事已高,但也从未停止过收集文物的步伐。

“想要守住非遗文化的‘根’,就要让文化‘传开去’”。为了让张裕钊书法文化走得更远,张绍银与《书法报》合编了“荆楚墨象”张裕钊书法卷,采用现代的AR技术,通过手机APP扫描内容,可直接读取张裕钊书法背后的故事。

传承让非遗后继有人

柯传贵老人在教桥柯村女子玉连环队员们技艺。记者胡倩摄

每当夜幕降临,沼山镇楠竹村文化礼堂里都聚集着一群人,跟着钟素珍学习采莲船。

今年61岁的钟素珍是市级非遗传承人,而她也是楠竹村采莲船的第七代传承人。她的母亲夏凤枝也是采莲船的市级非遗传承人,母女之间的血脉基因,让钟素珍在拿起道具的时候,有一股旁人难以企及的自信。

“老辈人说它起源于200多年以前,因为楠竹村靠湖,祖辈人以捕鱼为生,采莲船寓意遇到大风大浪能机智勇敢撑船的场面。”钟素珍介绍道,“在母亲的影响下,从小耳濡目染,便喜欢上了这种表演。”

像夏凤枝、钟素珍这样的家族传承,且都是“非遗”传承人的,在沼山这个非遗小镇并不少见。

今年66岁的张后兴是沼山镇桐油村穿花龙舟市级非遗传承人。3年前,他将接力棒交给了侄子张三林。

“非遗除了发展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便是传承。”当了38年舵手的张后兴笑了笑,说道:“现在龙舟队里有很多新加入的,都是二三十来岁,相信不久后我就可以站在岸边当观众了,这个舵要留给下一班人了。”

“传承是非遗的生命。非遗传承的关键是要培养年轻人才,还要让年轻人了解、接受和喜欢,非遗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鄂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范文杰说。

在沼山镇文化站非遗传承室里,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20多名妇女在这里向三四名老者请教玉连环技艺。

沼山镇桥柯村玉连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工尺谱的代表,是鄂州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沼山镇人而言,玉连环与张体书法、穿花龙舟一样意义重大。

桥柯玉连环,一环传5代,第5代传承人柯传贵老人已90岁高龄,为了培养一批青年传承骨干,确保玉连环薪火相传,沼山镇妇女玉连环队应运而生。

最小的队员“80”后朱燕在婆婆明群凤的支持下,辞去武汉的工作,回村学习玉连环。“玉连环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作为桥柯村的媳妇,有师傅无偿教,我一定会好好学。”

“玉连环学熟了,我们还要把牌子锣也学好,祖辈传下来的东西说什么都不能丢。”队员张新贵说,“以后桥柯村的玉连环就得靠新人传承,责任太大。”因此,张新贵特地录下了上课的乐谱,每天回家对着学。

创新让非遗焕发生机

桐油村穿花龙舟比赛现场。记者胡倩摄

昨日,在张裕钊书法文化博物馆前,佩戴着电子导游设备的艾敏、冯雪、孙春林三人,正一遍又一遍练习着讲解词。“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宣传做准备,带着大家‘云’赏非遗。”对三人而言,能向全国观众介绍家乡的非遗是件非常自豪的事情。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说好非遗故事,如何创新“活化”非遗?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宣传对于非遗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线上导游讲解,带大家‘云’上看非遗;线下搭建舞台,组织非遗系列活动。”梁子湖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周风华介绍。今年以来,梁子湖区借助科技手段,大力推进“线上+线下”创新形式,拓宽宣传渠道、扩大宣传覆盖面,让非遗走出孤芳自赏的“闺阁”,更便捷走入人们的生活。

在此基础上,梁子湖区“在提高中保护”“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三个重要理念的推动下,探索出“非遗+”,走出唤醒“沉睡遗产”的新路子——

√“非遗+节庆”

全区在精心组织举办“灵秀湖北·四季村晚”沼山镇专场文艺展演、端午划龙舟赛、观非遗蓝莓节等活动中,让非遗项目活力再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庆让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次第展开。

√“非遗+文创”

上月,张裕钊书法文化博物馆张体书法折扇、姓氏挂件、千字文竹简等第一批非遗文创产品展陈时,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的结合折射出的文化温度,立刻受到了游客们的追捧。

√“非遗+景区”

梁子湖区精选了全区12个非遗节目入选区非遗节目库,其中沼山镇非遗节目5个,将在五镇一新区各景区巡回演出,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为旅游赋予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创新是传统非遗生生不息的动力。”范文杰说,“‘非遗+’把蕴藏其中古老而深沉的文化因子激发出来,在创新中传承,让中华民族优秀非遗文化散发出持久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有闪光的现在,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下一步,梁子湖区继续加强对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充分盘活资源,让更多人看见、触摸、感受到非遗文化历久弥新的动人魅力。”周风华说。

记者:胡倩

特约记者:李君亮

编辑:熊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