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火了!——看梁子湖区能人返乡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03-30 11:42  

编者按: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一个能人可激活“一池春水”。

近年来,梁子湖区一批批“能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号召下回到家乡,驰骋在希望的田野上,发挥他们见多识广、信息丰富的优势,利用家乡独特的资源,返乡创业,带动村子活了,农民生活变好了。

连日来,记者深入梁子湖区涂家垴镇,采访到许多鲜活的素材。从中,读者们可以一窥能人返乡创业带来的乡村之变。

熊良广文化“庄主”

熊良广在查看玉连环南窑瓷器的样品。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可近年梁子湖区涂家垴镇上鲁村却打破沉寂,名声鹊起,游客纷至沓来。这与“庄主”熊良广回乡打造的佳源山庄密不可分。

3月23日,记者在佳源山庄见到熊良广时,他正在后院与工人师傅一起制作观景小木屋。只见他弯腰检查每一块木板,并仔细对照湖北美术学院发过来的图纸,唯恐漏掉了一个细节。

熊良广是土生土长的上鲁村人。喜欢自然美好乡村环境的他,最期待的事就是回到家乡。“宋代窑址就在家门口,回到家乡建山庄,既可以借古窑址的窑文化助兴,也可以尽自己的力量保护窑址。”2012年,熊良广回到这片土地。花9年时间,“砸”进1千多万元,建了一座充满浓厚文化气息的别致山庄。

“向往文化诗意田园生活是一回事,而要在田园上创造文化诗意,却不是轻轻松松就可以完成的。”熊良广说,“山庄的一木一石、一砖一瓦都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成就凝结着华中科技大学与湖北美术学院师生团队的心血和汗水。”

在佳源山庄的进门处,一个乡村礼堂十分吸引眼球。熊良广指着礼堂若有所思,讲起了故事。

原来,乡村礼堂之前是一个废弃的砖窑,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生团队的指导下,熊良广用了两年的时间,将其打造成了南窑咀红砖乡村小礼堂。

“这种‘构筑物’简单到有些粗暴的造型逻辑反映出一种乡村的审美,可以看作某种乡村的记忆,也成了这个村子独特的符号,造就了这个村子特有的气质。”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团队负责人谈刚毅说。

回忆起当时的建设情景,熊良广至今还历历在目,他指着礼堂上方说:“当时这里安装了一个高清摄像头,华中科技大学的师生团队每天都要看建设的情况,一个小细节都不能马虎。”

礼堂有一个拱形设计,熊良广用了最常见的红砖立砌的方式,设计团队到现场,与熊良广一起尝试加泰罗尼亚的拱顶砌法,之后又延伸出一种混合的砌法,现在礼堂七个拱顶呈现出了三种砌法。

“这样的乡村礼堂不像一般礼堂那样有演出聚会功能的大空间,室内与室外空间模糊,舞台等观演空间的动线和使用方式定义了另外一种类型的礼堂。”谈刚毅说。

沿着乡村礼堂一路向前,可看到用红砖搭建起来的乡村艺术建筑。一幢刻有“高阳甲第”的门楼被保留在湾子中心入口处,这是村湾历史的一个见证。其后则是新建的村史纪念馆。“村史馆的设计规划源于湖北美术学院团队。”熊良广说。

原有的房屋是一个合院的建筑形式,团队便选用了围合、对称的建筑方式来与传统呼应,同时采用当前的建造技术,赋予村史馆当代的使用功能。

在团队师生的指导下,熊良广带着村民用8个月时间将村史馆搭建而成。建成的村史馆不仅是村民了解当地历史的地方,也是村里举行大大小小活动的场所。

在佳源山庄,不仅可感受到“南窑遗址”“高阳甲第”的历史文化,还可看到小步道上有砖瓦拼接的各种花样,可听到房前屋后潺潺的溪水声、可闻到野桂花的香味……

“他们不搞大拆大建,利用村落历史遗存做足文章,让乡村的每一个景色都增添了文化的元素。”许多外地游客感慨道。现在每逢节假日,山庄里的民宿都预订一空,一房难求。

“要让这里的每片山水带上文化的符号。”熊良广说,“在政府的指导下,下一步我们将‘南窑文化’与‘玉连环文化’结合起来,打造具有梁子湖区文化的旅游产品。”

刘俊身披“金甲”

虫鸣鸟叫,瓜果飘香,3月26日11时,在梁子湖区涂家垴镇万秀村黄金甲民居前,停放的车辆已排起长龙。不远处,刘俊正在餐厅和厨师交代着食材,准备接待中午的食客。

“刘老板,明天中午我们要在你的农家乐吃饭,请你准备2桌特色菜。”忙碌中,刘俊又接到了一单生意。

今年44岁的刘俊是万秀村村民。以前,地处偏远的万秀村没有主导产业,没有新型经济组织,大部分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刘俊也不例外,到黄石承包了一家大学食堂。

长年在外,照顾不了家人。“虽然不想继续外出做事,但家乡没有合适的项目。”刘俊说,只要家乡发展好了,他们愿意返乡创业。

2016年,万秀村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从最基础的扫干净、码整齐开始,到湾间全绿化、露天厕所猪圈全改造、垃圾污水全收集处理,美丽的环境火了万秀的乡村游,刘俊也回乡了。

当年,他将自己居住的老屋进行整修,投资了400多万元,开办了农家乐和民宿,取名为“黄金甲”民居。

“过去是乡村没有机会,不得不背井离乡。现在好了,前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办农家乐正是时候,而且自己也有餐饮管理的经验。”刘俊说。2016年十一黄金周,农家乐开门迎客,7天有了1万多元的销售额,这让刘俊喜出望外。

城里来的游客讲究味道,如何让农家菜品抓住他们的胃呢?刘俊打出了特色牌——农家土鸡、土鸭、土鸡蛋,还向游客推出了鱼,莲子、红薯、千张等梁子湖特色菜肴,让游客们吃一次就能记住。

同时,为了使客人吃到原汁原味的农家菜,为了保证食材的新鲜与原生态,刘俊就地取材。他从本地村民的手中直接购买,一来,确保了菜的新鲜度与优良的品质;二来,为附近的农户增加了收入。

刘俊很有商业头脑,他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推广万秀村的乡村旅游。“游客玩得开心,会主动分享出去,口碑上来了,就不愁没生意。”现在,每到双休日,黄金甲民居一房难求。

“这两年,来黄金甲民居的陌生面孔越来越多,武汉、黄石、咸宁、襄阳等地的游客都有,这也证明了我们的乡村游越来越红火了。”刘俊说。在镇政府的引荐下,2019年刘俊和中南国旅建立了合作,一年接待的游客占销售份额的三分之一。

“以前,大家都是先知道万秀的美景才知道黄金甲民居,现在有的游客会因为来黄金甲吃农家菜而来万秀旅游了。”刘俊满满的自豪感溢于言表。去年,黄金甲民居全年营业额突破200万元。

除了自豪,刘俊心里也充满了感恩,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发展。“我热爱这片土地,也愿意守护好这片土地。”刘俊觉得回乡创业这一步走对了,“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相信未来万秀村会有更多发展机会。”

眼下,刘俊准备和村民一起,将闲置的房屋利用起来做民宿,由刘俊装修,所得收入与村民分成,带领大家共同吃上“旅游饭”。

吴让平“云端”逐梦

吴让平在仓库整理货架。

右手轻点鼠标,1000件文具盒就卖出去了。3月23日,梁子湖区涂家垴镇公友村的吴让平正在自家仓库的电脑上忙着接四面八方的订单,然后装货发货……

“我们现在每天的订单量大约有两三万单,刚换了一个大点的货车才能把当天的货发走。”吴让平话语间透着一丝羞涩。

看着眼前这位满脸青涩的“85后”,很难将他与创业青年联系在一起,然而吴让平已是有着多年电商经验的“老人”了。

2011年,吴让平便涉足了电商行业,卖过虚拟游戏卡、建筑材料和日用小商品。经过长时间摸索,才有了如今的成绩。

2019年,眼看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吴让平喜在心里,“在外做不如回乡带着村民一起做。”思乡心切的吴让平收拾东西,将仓库商品全部搬回家,踏上了返乡创业归程。

当年,吴让平投资500万元,将公友村闲置多年的老粮站进行改造,成立了鄂州市让平百货有限公司,并在电商平台完善了注册登记,成为公友村第一个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也是第一家电商运营的个体企业。

电商是一个对人力需求很大的行业,如今吴让平的公司已带动了附近60余位村民就业。

吴林涛,公友村7组脱贫户,因为爱人残疾,吴林涛没办法外出务工,便在吴让平公司做起了打包、发货员。“离家里就十分钟距离,工作也比较轻松,每个月有2千多元收入,还能兼顾家里。”吴林涛说话间,“麻利”地将两个快递打包好了。

2020年1月,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吴让平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电商基地的前景在哪里。经过村干部上门鼓励,介绍税收减免政策,吴让平感受到了巨大的希望。

2020年4月,全国开始复工复产,吴让平继续努力开拓网络营销渠道,全面加大生产,凭着一股子冲劲,生意越干越红火。

从最初的2000单,到现在每天30000单。3年的运营下,吴让平的电商平台已在淘宝、天猫、京东等多个网站开设了20余家网店,月营业额超过600万元,年均营业额超过2千万元。

眼下,吴让平电商平台逐渐走上正轨,他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将家乡优质的特产通过网络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可以尝到。

“电子商务像一根红线,一端系着家乡特产,一端连接广阔市场。将来我会利用我的电商资源,助力家乡农特产品走出去。”吴让平也坦承道,“虽然已经在电商领域摸爬滚打了很多年,但农特产品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自己还要加强学习。”

在吴让平的带动下,“90”后的弟弟妹妹也陆续返乡创业,加入到了电商行业,吴让平对未来也充满信心,“我的目标就是做好家乡电商助农的排头兵。”

记者胡倩 特约记者李君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