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双碳”,钢铁企业应主动当“快牛”

03-18 11:22  

黄朝晖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推进“双碳”工作的内容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笔者近日了解到,鄂钢公司正在积极创建环保绩效A级企业,大宗物料清洁运输比例将达到80%以上。

应该说,近年来我市钢铁企业在推动低碳转型方面主动作为,诸如绿色生产工艺改造、绿色供应链转型、打造5G智慧工厂等,都取得了不俗效果。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国家明确列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后,钢铁企业低碳转型的任务十分艰巨,形势逼人。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发电行业成为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走在减排行动前沿的企业可以通过碳排放权交易,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为持续深入低碳转型提供更雄厚的资金支持,从而获得更好的减排效果,实现正向循环。而减排不力的企业,则要为碳排放支付越来越高昂的成本,同时还要面对未来越来越严格的减排标准,生存空间会受到进一步压缩。

照此逻辑,当前应该是钢铁企业赶考“双碳”的一个重要窗口期。实际上,这个窗口期并不会太长。去年,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向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出《关于委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开展钢铁行业碳排放权交易相关工作的函》。业界普遍认为,这是钢铁行业即将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明显信号,而且生态环境部也已连续多年开展了包括钢铁行业在内的高排放行业的数据核算、报送和核查工作。种种迹象表明,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已经进入倒计时。

参照发电行业“打前站”的经验,碳交易既是企业节能减排的动力,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压力。从中长期来看,企业所能获得的碳排放配额是不断趋紧的,如果不加快降碳速度、提高降碳强度,就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购买碳额。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低碳环保不再是钢铁企业的“加分项”,而是成了事关生存的“及格线”。因此,赶考“双碳”,钢铁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当“快牛”,不待扬鞭自奋蹄,积极谋篇布局,在有限时间内找到边降碳、边发展的现实途径。

编辑:邱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