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成农民,农民才能成专家

03-18 11:20  

田乐

眼下正是春耕备耕的好时节。在梁子湖区农业生产一线,活跃着一支10余人的技术指导先锋队,他们聚焦机械耕整、早稻集中育秧和机械插秧、小麦和油菜的机械植保等重要环节,深入田间地头送技术,深得广大农民欢迎。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据测算,在生产条件相同、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仅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粮食单产提高幅度便可达10%以上。由此可见,科技对于粮食增产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如何让农业科技与广大农户“牵上手”,较为普遍的做法是通过农技推广、技术培训等方式送科技下乡。这本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举措,许许多多农业科技成果由此得到推广应用,有力保障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然而,个别时候、个别地方,农业科技下乡所取得的成效并不那么明显。有的地方,送完即走,农民朋友听没听懂不知道,推广应用情况如何也不知道。有的地方,请来外面的专家讲技术,一连几个小时,名词、术语一大堆,理论多、实例少,农民朋友听得云里雾里。还有的地方,请来的专家讲得很精彩,但与农民生产经营不匹配,听明白了也用不上。

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在于培养一支爱“三农”、懂“三农”的科技服务队伍。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农技推广站覆盖县乡,农技人员常年扎根农村,熟悉当地“三农”实际情况,了解农民所思所盼,具有提供精准科技服务的先天优势。另一方面,要搭建平台,鼓励引导农林高校的专家甚至是在校大学生把实验室搬到地头,把论文写在田间,扎根农村、融入农村,在基层一线搞科研、送服务。特别是要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为当地培养一批“永久牌”的农业科技专家。

专家成了农民,农民变成专家。如此,农业与科技的融合才会越走越深,持续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稳住国家的“粮袋子”,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编辑:邱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