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镜

12-23 16:31  

朱彤

国庆假期,应朋友老余之邀,我们几位文友来到了鄂州。

鄂州,旧称吴都,属湖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也是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鄂州尧时为‘樊国’,夏时为‘鄂都’,殷商时为‘鄂国’,春秋战国时楚鄂王封地,三国时孙权在此称帝……”站在长江边上一块刻有“万里长江第一阁”镏红大字的石碑前,向导小刘向我们娓娓道来。

就在江中不远处,有一栋不大的楼阁,四面环水,如不假以舟楫很难靠近。“这便是鄂州观音阁,坐落在江中‘龙蟠矶’之上,已有700余年历史,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阁’,属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小刘告诉我们,数百年来,每当洪水来临时,观音阁总以高挑的身姿,淡定地立于江心之中,虽然饱经风霜,依然屹立不倒。

我心生疑问:琼台庙宇一般都选在风景优美的山峦之中,或是文化深厚的风水宝地,为何观音阁会建在石礁之上?“这片水域自古商贸十分繁荣,风帆舟楫来往不断,夜晚航行常有触礁危险。为了安全起见,便建起了观音阁,并假以火光来提醒过往船只。”小刘说。这倒是一个合理的解释,老祖宗的智慧让人不得不佩服!

离开观音阁,我们来到了鄂州市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7万余件,以古铜镜和六朝青瓷器为特色。

“最早的铜镜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距今已有4000年历史。要想了解中国镜文化的演变历程,最好来到鄂州,鄂州馆藏的古铜镜位居全国之首。鄂州还是全国四大产铜、制镜中心之一,素以‘古铜镜之乡’著称。从汉末、三国到两晋的铸镜工艺,尤以武昌领先。”小刘向我们介绍。

在博物馆,我们欣赏了橱窗里排列有序的镜子,从东汉到唐、宋、元、明、清,再到现在装饰各异、镶金镀银的镜子,真是让人目不暇接。山字镜、羽纹镜、日光镜、规矩四神镜、吴牛望月镜、牛郎织女镜、海兽葡萄镜……每一面镜子的名字,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占卜、祈福、信物、法器、辟邪……其用途之广,也让人大开眼界。这些镜子中,有皇宫嫔妃用过的珍奇异类,也有出自寻常百姓家的普通饰物,还有最早在中国出现,由西域进贡的玻璃镜,制作之精巧,构图之新颖,造型之美观,镜面之光洁,都令今人啧啧称奇。我们走在展厅长廊,似穿越在历史的时光隧道里,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镜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灿烂辉煌。

与展厅相对的两面墙上,挂有两块方方正正的铜制模具,一块为阳面,铸有“模”字;另一块为阴面,铸有“范”字。“模范”一词便出自于此,细细品味这一比喻,还真是恰到好处。

镜子,自古以来,无论是用什么材料、什么工艺制成的,再好不过也仅仅是个物件而已。但在生活中,人们却赋予了它特殊的内涵和奇妙的灵魂。白居易的“岂如玉匣里,如水常澄澈”;李白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贾岛的“新诗不觉千回咏,古镜曾经几度磨”;李商隐的“玉匣清光不复持,菱花散乱月轮亏”等流传千古的经典诗句,无不予镜子以生命,赋予情感之色彩。“明镜高悬”“镜花水月”“昏镜重明”“高抬明镜”“磨砖成镜”“破镜重圆”“鉴机识变”……与镜子有关的成语更是不胜枚举。

然而,予以镜子最高境界的莫过于唐太宗的“镜论”:“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至今仍在耳边呼呼作响。

道理似乎人人都懂,“镜子”也可谓无处不在,但在实际生活中,真正用来正衣冠的多,辨兴替的少;照己优的多,映人优的少;见现实的多,鉴历史的少。大到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好了疮疤忘了疼”“摔倒在同一个地方”等现象可谓屡见不鲜。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就饱受世界列强欺凌,刀枪火炮弹痕遍地,魑魅魍魉屡犯疆土,直至日本铁蹄践踏中华大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派反动势力能让中华民族屈服,这就是一面真实的历史之镜。可当今世界仍有少数国家、少数反动势力就是不长记性,到处不择手段、扇风点火、蠢蠢欲动,不去好好照照镜子、反思历史,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的贪官污吏都没有好下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利剑高悬,“打虎拍蝇”力度加大,正反典型教育不断,但仍有贪污腐败者存在,这也是没有好好照镜子的结果。

由此看来,在唱响新时代的今天,不仅需要正衣冠的“鄂州镜”,还需要打回原形的“照妖镜”,更需要居安思危的“历史镜”和中规中矩的“模”和“范”等等。果真如此,我们必将御侮于国门之外,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屹立于当今世界之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