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硕
我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按农村习俗,一般都是老幺受宠,所以父母和哥哥姐姐们都宠着我。也许是因为我天生皮肤黝黑,父母对我的宠爱除了让我多读书,就是尽量不让我晒太阳。于是,每当父母带着哥哥姐姐们在外顶着烈日干农活时,我就在家学扫地、学做饭。因此一放暑假,农村孩子正好遇上“复晚”(收割早稻谷,插上晚秧苗)最难熬的一周,我都是在家里扫地做饭度过的。用父亲的话说,做家务也是一种磨练。
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退役后担任大队副书记、大队长二十余年。我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每次跟在父亲身后,总有人同他打招呼,请他吃饭,但都被他拒绝了。
有一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们在家吃晚饭,父亲说大队农科所负责人请他次日去吃西瓜,并尝尝他的厨艺。父亲一说完,我就央求他带我去,父亲拗不过,只好答应。第二天上午,我跟着父亲去了农科所,除了品尝香甜可口的西瓜,还吃到了我最喜欢的小鱼。临走时,农科所负责人执意要父亲带些西瓜和小鱼回家,但父亲却对他说:“农科所是集体单位,你们种瓜很辛苦,我是老党员,不能搞特殊,孩子要吃鱼,我可以抽时间带他去河里捕。”几天后,父亲带我去离家不远的小港里捕鱼。父亲先用挖泥工具在小港里挖出了一个坑,然后将坑里的水往外舀。父亲干活娴熟老练,我也学着他的样子不停地往外舀水,累了就歇一会。几个小时后,我们终于把坑里的水舀干了,收获了三十余斤小鱼。回家的路上,父亲对我说:“这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你要记住,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靠自己。我观察过,小港里的水是流动的,只要一下雨就会有鱼,等这些鱼吃完了,我们再去捕。”听了父亲的话,我连连点头,也正是从这时起,我第一次有了“言行必须一致”“勤劳可以改变生活”的概念。
印象中,父亲偶尔喝点酒,他常拿着一个塑料酒壶去酒坊买上几斤。有一次,我看见父亲拿着一个崭新的白色酒壶出门,到了晚上却带着一个装满白酒的旧酒壶回来。当母亲问及缘由时,父亲不紧不慢地说:“别人有急事,慌慌张张拿错了酒壶,我是党员,又不好意思找别人换回来,错就错了吧。”母亲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听父亲这么说,也不再唠叨。算起来,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好几次,我也见怪不怪了。
三舅父说,由于父亲作风太过硬,我家没有任何人沾过他的光。父亲从大队副书记、大队长岗位退下来后,便操起了干农活的老本行。父亲常说:“人生不是享受,而是奋斗!”因为庄稼种得好,1981年,父亲出席了当时的鄂城县“先进队”“模范户”“五好社员”表彰大会。
1985年,积劳成疾的父亲离开了我们,当时我才9岁,悲痛欲绝。当天,临江公社和钮墩大队为父亲开追悼会,悼词中有几句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汪家奎同志的一生是勤劳、奋斗的一生,我们要学习他勤俭持家、吃苦耐劳,处世乐观、奋发向上,公正廉洁、实事求是,乐于奉献、真诚待人的高贵品质……”
父亲的为人有口皆碑,但也有一个“例外”。上世纪70年代,父亲手里有招工权。有一次,我的大表哥得知父亲到旭光村开会,便满怀希望地赶过去,请父亲“照顾”他去当工人。原本以为父亲会爽快地答应,没想到他却以“不能搞特殊”为由拒绝了。对此,大表哥至今仍耿耿于怀。
后来我渐渐长大,日渐懂事的我主动挑起了家庭重担,并遵循父亲的教导,将自己日益磨练成坚韧不拔、公道正派、办事认真负责的人。父亲留下的良好家风,始终激励我和家人不忘初心、坚守岗位、敬业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