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江
近期,有两件事引人思考,一是武汉一高校学生获国家奖学金,二是河北一高职院校7名师生为电影《长津湖》拟音。摘去障目之叶,两件事让人眼前一亮。
获国家奖学金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武汉高校这位学生的成长经历令人佩服。读完中职,再读高职,最后升到本科院校,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步步都非常艰难。无论遇到什么事,也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然后好好努力,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要‘躺平’。”
电影《长津湖》感动神州大地,震撼人心的音效给了观众强烈的代入感。感动之余,一则关于音效来源的报道让人感叹。原来,此音效是由河北一所高职院校的七名师生共同完成,且该校拟音实训基地的水平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摘障目之叶,眼前才会亮,这叶便是“因循守旧”四个字,特别指思想观念。前不久,与一位初中老师闲聊,他提到了中考分流问题、学生家长焦虑问题。家长焦虑的是,孩子读普通高中的几率降低,这会直接影响孩子到普通高校继续学习。说白了,焦虑的就是“白领”与“蓝领”的分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不得不说,这个传统观念至今仍被广为接受,自然而然,也就影响社会对人才的评价。
有分析认为,有些传统的人才观念受当时的技术因素限制而产生,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附加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联动关系也会随之淡去。因而,“劳心”与“劳力”、“治”与“被治”关系也会渐渐转型为协作、协同,构成新型社会关系。
由此,从一定程度来说,文中两件事所展示的是新型社会关系中的新动向。一是,说明“万般”非“下品”,还是“唯有读书高”,不过,这个“高”是指修身;二是,说明书山有路仍是“勤为径”,这个“勤”当指将“学历”转化“学力”的实践动手能力。
现实生活中,在学历与能力之间如何选择?一些企业、用人单位明显更愿选择能力强的人才。那么,既读书修身,又动手实践,秉承这样的观念培养人是不是会更好些?孩子成长路上,家长摘掉“蓝”“白”之叶,内心的焦虑是不是会降低呢?
其实,早在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便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现行人才评价标准进行系统科学分类,对不同类型人才不再是“一把尺子量到底”。
一把尺子真的量不了所有人。还是那句老话,“行行出状元”。不因循守旧、不“躺平”,人人皆有可能成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