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深紫外LED/探测器核心器件及其应用产品解决方案顶尖供应商的深紫科技销售订单已突破2800万元;国内首家以高稳定超敏蛋白为核心原料的植物营养素研发的企业微生元生物科技已完成第二轮融资;为国内首家、全球第二家完成医用共聚焦内窥镜的精微视达医疗科技的“共聚焦显微内窥镜”项目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项,潜在市场空间过百亿元。
这三家“高精尖”企业,都是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鄂州工研院”)的“孵化”成果。
为企业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让企业与投资机构建立联系、帮企业梳理更清晰的商业模式……对于在孵企业来说,鄂州工研院的意义远不止一个物理空间的载体,更是一个全方位推动企业发展的“加速器”。
打造“标杆”
10余项资质加身强化孵化链条
在鄂州,提起孵化载体,就不能不提鄂州工研院。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湖北省唯一一家生命健康领域产研院、湖北省知识产权双创服务基地、省级众创空间、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0余项资质“加身”,鄂州工研院五年效益评价获得优秀孵化器,在鄂州孵化器绩效评价中排在榜首,是名副其实的标杆示范孵化器,在全市创新创业方面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
2016年4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与鄂州市人民政府签订联合共建《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协议书》,同步成立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标志着华中科技大学与鄂州市在科研、人才培育、产业转化等方面实现全方位、深层次合作,为高校促进地方经济和创新发展开创了新的合作模式,探索走出了专家教授“科学研究在武汉,成果转化在鄂州”的人才工作路径。
从2016年运营至今,鄂州工研院孵化成果十分亮眼。
鄂州工研院院长戴江南介绍,目前,工研院围绕生命健康、光电信息、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累计引进和培育项目64个,其中包括4名院士、6名国家级人才领衔的创业项目。
孵化载体的“成效”,最直接的体现是企业的发展。在鄂州工研院,像深紫科技和精微视达这样融资过千万的企业不在少数,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高科技企业正茁壮成长。
数字最有说服力。鄂州工研院已培育国家技术企业14家,“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牵头企业2个,国家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项目2个,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光谷创新大走廊”专项2个,湖北省新型研发机构C类专业型研究所3个、湖北省双创战略团队3个、鄂州市“333”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7个……
这些数字背后,是鄂州工研院以“打造产业创新孵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育成转化”为使命,围绕“光电健康”为方向,通过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引进服务科技创业团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链条,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建设平台
创业“需求”一站配齐
采访中,不少企业把鄂州工研院喻为自己的“福地”,因为在这里,企业可以获得“一站式”的创业服务,共享创业发展的“家园化”平台。
第一批入驻的深紫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深紫外LED核心芯片、器件及其应用产品解决方案的核心科技型企业。“这里除了可以拎包入住,有良好的办公环境外,还为我们提供了研发设备,解决了我们初创企业无资金投入购买设备的难题。”深紫科技总经理吴天鹏说。
与吴天鹏有着相同感受的还有微生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负责人刘胜说,鄂州工研院为企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办公环境,包括会议室、洽谈室,还配备打印机、复印机等公共商务设施。
对于企业尤其是初创期企业来说,除了需要一个良好的办公环境外,资金是决定其发展的重要支撑。
鄂州工研院是华中科技大学与鄂州市政府联合共建的一个平台,市财政部门每年拨付6000万元,资助科研项目。
每一个项目立项之初,可获得一笔科研经费,工研院和团队进行联合研发,形成的专利归工研院所有,专利在市场上作价后,科研团队再对专利进行回购。这种前置的资金投入,解决了科研团队在成立公司前的资金问题。
深紫科技、精微视达医疗科技、马斯特普、众能光电等公司就享受到了政策红利。
吴天鹏告诉记者,作为科技型企业,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深紫科技成立后,获得了工研院的创业投资基金300万元。同时,工研院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并举,助力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开展实地对接、项目路演等投融资服务,为深紫科技获得社会投资达上千万元。目前,深紫科技产值从2019年的200万元增长到2800万元。
和深紫科技一样,加拿大院士杨天若团队成立的马斯特普科技公司也获得工研院300万元投资基金支持,去年获批高新技术企业。
“首先,通过项目研发资金支持,吸引各个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团队入驻,再通过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和工程化平台承接其科技成果转化,将自主研发的技术、原型样机、新型材料等通过工程化、小试中试等手段形成创新产品。”鄂州工研院副院长郑刚介绍,工研院施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孵化体系,为项目提供包括人员管理、资产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市场拓展、外部资源整合在内的全方位服务,并针对项目的不同需求,“量身”打造适宜的孵化模式。
定制服务
让创业者在这片热土放飞梦想
提起在孵企业,戴江南和郑刚颇为自豪。一方面,这些企业都是从源头初期孵化到发展壮大的;另一方面,均是市场前景非常好的技术型企业。
怎么让这些优质企业得到最好的服务?鄂州工研院给出的答案是:让每家企业都享受定制化“保姆级”服务。这就要求园区有强大的服务团队,对每家企业的特色、模式、发展阶段有深入了解,能“沉浸式”为企业发展提供合理建议和服务。
微生元生物科技目前已申请了包括发明专利在内的18项知识产权。刘胜告诉记者,这是工研院服务人员“推着”他们进行的。“入驻5年,工研院的服务团队比我们自己都了解企业,每次申报前,工作人员都上门提醒。”随后,企业参加了几次培训会,开启了申报流程。
在鄂州工研院,像这样的定制化服务不胜枚举。为帮助企业迅速打开市场,提高知名度,工研院定期“催促”企业参加各种大赛或路演。成立于2019年底的三闾智能,是一家专注康复辅助机器人研发的企业,在工研院的支持下,产品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孵化企业多以技术型企业为主,存在财务、行政、后勤等功能管理上的短板,鄂州工研院搭建十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八大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在知识产权、法律咨询、财务管理等方面给予创新创业服务,进一步促进项目成功孵化。
同时,鄂州工研院作为一个市校联手共建的企业孵化器,政府的“定制服务”也对项目落地和成果转化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
我市推出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和办法,相继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市校合作共建工作方案》《“333”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实施办法》《鄂州市激励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奖励办法》等,为项目落地和成果转化保驾护航——
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为科技企业提供“股权+债权”“引资+引智”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作为我市国资平台,昌达公司为工研院培育企业提供“股权+债权”支持;
加快科技企业加速器、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建设,对孵化企业按所获投资额度进行资助,对其实际租用的办公用房、物业等给予补贴;
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33”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对高层次人才自主创业或领衔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领先且具有良好市场潜力和产业化条件的项目,给予相应扶持,工研院有7家企业获得“333”人才政策支持。
……
“这些政策吸引了不少创新人才团队来到鄂州,在这片热土上放飞梦想。”戴江南说,“一个好的孵化平台实现的不只是创客的梦想,还有城市的未来,科技创新定会为鄂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