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71年,经他诊治的患者超过10万人次。虽然,他有着令人瞩目的荣誉——湖北精神医学奠基者、中国精神医学领域最高荣誉“中国医师协会杰出精神科医师奖”获得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教授,但臧德馨却将这些功名深藏,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医者,一辈子扎根 “精神迷宫”。和精神疾病做“对手”,为病人祛除心灵病痛,是他最质朴的选择。
拓荒湖北精神医学
医龄与共和国同龄,这是臧德馨引以为傲的事。1949年,历经战乱四处求学的他收到湖北省立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成为一名临床医学系大学生。1956年,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成立神经精神教研室,组织上安排他到教研室从事精神疾病相关工作。虽然那个年代,极少有人问津这个领域,相关研究基本处于空白,但臧德馨还是毫不犹豫答应了。
“那时,同事们开玩笑,‘疯子医生’来了。”臧德馨回忆道,“心里不是没有失落,但逐步了解到精神病人只能赴外省求诊的尴尬现实后,我决定扎根‘精神迷宫’。”
被关、被锁是那个年代很多精神病人的窘况,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看着这些,臧德馨禁不住潸然泪下。“如果连我们医生都不愿意接近他们,还有谁愿意走近他们?”
做精神科医生充满危险。至今,臧德馨的右耳失聪。上世纪70年代,在一次查房时,一位男患者从背后挥舞着拳头,重重砸向他的耳部。看着患者一个劲傻笑,臧德馨只能强忍着伤痛:他们是病人,能较真吗?
这一拳,让臧德馨的右耳永远丧失了绝大部分听力,但他却从未放弃:“我是靠国家助学金上的大学,服务好病人是为党分忧、为民造福的好事,我一定要干好!”
摘取中国精神医学最高荣誉
在臧德馨的相册里,有一张发黄的照片。窗外寒风凛冽,室内,臧德馨就着钨丝灯泡微弱的光,一遍遍研究国外精神医学专著,这也成为学生们的集体记忆。上世纪80年代初,他主持的“精神分裂症中枢神经递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后,更多开创性成果纷至沓来:抑郁症HPA轴功能与微循环等4项成果获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撰写了《精神医学》等10多部专著,对精神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复发有很高应用价值。2006年,他获得中国精神医学领域最高荣誉“中国医师协会杰出精神科医师奖”。
曾有一名学生罹患精神疾病,家人把他关进铁笼。后经臧德馨诊治,恢复正常。可等他返校时,却发现自己已被开除学籍,学生再次发病……“对于精神病人,要理解他们、服务他们。”在各种场合,臧德馨大声疾呼。许多保护患者的小细节,臧德馨都看在眼里,并一点点纠偏。“病房里不能有开关、插座”“除了封闭管理,还应设计半开放式病房”……臧德馨不断规范,以期给病人内心更多关照。从远郊到山区,他带着团队翻山越岭,帮助省内多个地区设计、建立正规的精神病专科医院。
经历30余年,在他的推动下,一张涉及全省10多个地区的省精神病防治网建立起来。从医生培训到建立精神专科医院体系,层层织密,极大加强了我省精神卫生工作的防治能力,为中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探索出“湖北经验”。
干的是一份良心事业
做人要有德,生命才会馨香。父辈将这一殷殷期望融入臧德馨的名字里,也烙刻进他的生命里。上世纪70年代,臧德馨牵头创立湖北省司法精神疾病鉴定委员会并长期担任主委。“合法、独立、客观、公正”,是他做司法鉴定的座右铭。在臧德馨看来,这是一份良心事业,既不让精神病人蒙尘,也绝不让“伪精神病人”逍遥法外。不论威胁、利诱,他都坚持己心。“无私无畏,每一笔都要经得起时间考验。”臧德馨说。
正当医学界为臧德馨的成就喝彩时,他却悄然“转身”,转而培养精神卫生医学的接班人。上世纪80年代,他主持创立了湖北医学科大学(现武汉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专业,为全国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王高华、刘铁榜等我国精神医学及司法精神医学的领军人物均出自他的门下。如今,他所在的精神卫生中心已发展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单位,是湖北乃至全国精神卫生疾病防治事业的重要力量。
在臧德馨救治下,许多罹患心灵疾病的患者,解除了多年的精神枷锁,能够正常地开始生活。当有病人要表达谢意时,臧老拒绝了:“病友的康复就是对我最大的感谢。”有老病友问他:“还能找您看多久的病?”他说:“只要我还看得动,你们肯定就能找到我!”
【编者按】百年风云路、翘首再峥嵘,建党百年也是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百年,是无数医务工作者前赴后继、鞠躬尽瘁的百年。为记录这一幕幕闪光的发展里程,镌刻下老一辈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生命至上的伟大精神,让青年医者更好地传承、弘扬、续写大医精诚的动人篇章,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湖北广播电视台推出“百年奋斗、医心向党”系列主题宣传活动,该活动将陆续在“学习强国”湖北学习平台、长江云等多平台进行专区展播。
来源: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