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滨,沃野鄂州,橙黄橘绿,景色宜人。
尽管时值寒冬,但绿色依然是田野的主色调,完全没有冬天的萧索!一条条通村公路平展开阔,一座座蔬菜大棚翠意盎然,一户户农家院落干净整洁,一个个美丽乡村活力无限,精致农业硕果累累……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想过往,2014年,我市农业增加值81.1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2692元;看现在,我市农业增加值达103.96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313元。数据背后的成绩正是对鄂州过去几年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最好诠释。
从“一花怒放”到“春色满园”农业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近2万亩的土地和水域上,有序分布着5个智能科技大棚、25个生产大棚、55片种植园等。而无土栽培、生物防治、鱼虾菜共生等无不在讲述着高科技农业的故事……
走进华容区段店镇,领略到台湾杏福生态农业园对高标准、高品质、高科技、高产出和高效益现代化农业的追求。
近年来,我市把做大做强农业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逐步调优,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沼山,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成为全国第二大胡柚产地。由于产量增加、技术落后等原因,销售一度陷入困境,令柚农叫苦不迭。
然而,经过近几年的转型发展,沼山胡柚深耕技术创新,做精标准,做大规模,使胡柚产业进一步壮大。从单一的鲜果销售,向以深加工为主、鲜果销售为辅转变。今年,《沼山胡柚生态优质栽培标准园建设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获得省级立项。
沼山胡柚华丽转身,是我市农业主动顺应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的典范。鄂州市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竞争优势,一大批农业品牌迅速“蹿红”。
在12月中旬举办的第17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上,来自涂家垴镇碧绿农业的蓝莓果汁、蓝莓酒、蓝莓果干、蓝莓苗木吸引了不少眼球。该企业负责人张利民2014年来到涂家垴镇,开辟千亩荒山建蓝莓果园。
“深耕这片土地的这几年,让我悟出了很多农业发展的门路。”张利民说,每年他都将如何提升蓝莓的口感、品质作为重中之重。“只有产品自身过硬,才能不愁发展。”
在华容区蒲团乡横山社区,全省唯一一家国家级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盛丰渔业正如火如荼进行恒温水池的试验。“争取年底前投入运营。”该基地负责人季海军介绍,“基地运营后,‘名特优’鱼产品的孵化能力一年能达到8个亿,产值最低也可达到2千余万元。”
“菜篮子”丰富了,“米袋子”也得有保障。乡村振兴的蓝图,现代农业的美景,永远不能缺少粮食这一核心“拼图”。
鄂城区泽林镇万亩湖粮仓里,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生产。从传统耕种到农机作业,我市不断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严守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农户大面积种植水稻,把广袤田野变成稻谷飘香的“米粮仓”。
今年,我市粮食生产总体保持稳定,种植面积达60万亩,比上年增加1.14%;总产量预计25.2万吨,比上年增加1.4%。
沼山胡柚、涂镇蓝莓、三山水产、杜山苗木……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特”思路,我市大力发展精致苗木、精细果蔬、精品水产“三精”农业。短短几年时间,鄂州农产业已经从“一花怒放”迎来了“春色满园”。
下面这组数字,是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发展成绩单——
绿化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4万亩,比上年增加8%;
水果基地127个,种植面积超千亩的蓝莓、胡柚等22个水果品种已发展成鄂州特色产品;
全市有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105家,国家级和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社3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5家,培育产值过亿元龙头企业5家;
科学编制“十四五”农业农村规划,汇总编制鄂州市2020年“三农”领域补短板项目库储备项目表,储备项目31个。
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一产接二连三“步步生金”
宽敞道路,串联乡村,田野山岭,孕育希望。
如今的鄂州,随意走进一处村庄,都仿佛走进一幅幅恬静安详的田园山水画,炊烟袅袅,乡愁无限。
“天然的氧吧,角角落落的空气都是新鲜的。”周末,来自武汉的游客小周在公司组织下,与同事一起到梁子湖区涂家垴镇上鲁村佳源山庄团建,一路上的美丽风景,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我市依托良好的山水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随形就势,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建设了一批批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产业兴旺、群众认同的美丽乡村。
“鄂州有个梁子湖,梁子湖有个万秀村。”在鄂州,万秀村几乎家喻户晓。自2013年以来,梁子湖区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单位和全省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面实施生态治理工程。万秀村这一年也搭上顺风车,聘请专家团队为该村进行科学规划,以美丽乡村为主题,建设完成102家田园特色民宿。
目前,万秀村已建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点十余个。部分临路庭院的院墙进行了开放处理,村内院落则改造为农家院,已建成书屋、自然游体验场馆等餐饮、住宿门店近百家,可同时接待300人住宿、1000人用餐。
鄂州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导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坚持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废旧的瓦片、砖块等作为装饰,通过原生态建设“美容”法,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还让人从许多老物件上看到了乡愁。
走进梁子镇刘斌村高家咀湾,一间独栋别墅吸引了眼球。刷卡进入院内,一个露天游泳池旁各种花草,或盆栽或瓶插,散发着生活趣味,最令人惊叹的是从后院看出去就是湖面,完全没有视线遮挡,一望无垠。
“目前样板间已建设完成,今年可正式对外营业,已经有不少人打电话来咨询。”2019年5月,梁子镇引进武汉新桃源房地产置业有限公司,在刘斌村高家咀湾和黄庭科湾开展民宿改造升级、景观打造以及建设公共设施。刘斌村成立民宿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公司+村民”模式,引导农民出租闲置房屋收租金、分红享股金,以产业带动农民致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今年“十一”假期第一天,刘正兵的5个包房全部客满。“没办法,还推掉了几桌客人,接待不了啊。”刘正兵告诉记者。
2018年1月,梁子湖鄂州水域全面禁捕,刘正兵一家也上了岸。上岸后,他搞水产、养殖、种植、农家乐、垂钓,一年收入达到40多万元。
刘正兵回忆,10年前,乡村旅游在他看来是天方夜谭。“祖祖辈辈都是打鱼的,哪知道乡村旅游。现在通过发展高效农业,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火了,我们也跟着沾了光。”刘正兵喜滋滋地说,“过去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今年,我市按照美丽乡村示范村、整治村建设成效评价标准,建设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9个、整治村98个,全力打造“沿江、沿湖、沿山、沿港”美丽乡村示范带。如今,一个个美丽乡村如一簇簇鲜花绽放在鄂州大地,诠释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之意。
从“沉睡”到“盘活”改革撬动乡村振兴新活力
2018年春天,一场改革的春风,吹向了华容区芦花村,开启了全市第一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先河。
“改得好,真好!”过去,在芦花村村民高波的心里,基本没有“集体资产”这个概念。直到2018年,我市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后,他切身感受了变化。
“彭北湖原来一年承包的租金还不到1万元,现在经过改革,一年租金收入能达到30万元。”高波指着身后的湖,乐呵呵继续说道,“我现在和20多个村民都在这里务工,一年能拿1万多元的工资,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芦花村的改变只是我市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以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我市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先后出台《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鄂州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完善各项股份权能、激活农村生产要素,破解了长期以来农民群众对村集体资产“看得见、摸不着、管不住、得不到”的问题。
“城中村”凤凰街道莲花村作为湖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以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为目标,以盘活资产资源为重点,以发展经济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出“莲花改革模式”,入选全国村级典型经验案例。
同时,我市还积极探索拆迁村“大垅模式”、纯农村“芦花模式”等改革模式。其中,大垅村《一个村庄产权改革实录》刊登在农业农村部《农村经营管理》杂志。
“以往,村民对集体资产看得见、摸不着,更管不了。如今,村民既看得见、摸得着,也管得住。”提起改革,梧桐湖社区党委书记朱永志感慨颇多:以前一说开会,村民代表叫不来几个,现在讨论村集体产权问题,大家主动来了,而且开会的人越来越多。
改革,蝶变出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沉睡”的资源“活”了起来,分散的资金聚了起来,老百姓的日子好了起来。
太武村党支部书记陈四安介绍,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太武村集体经济“蛋糕”从2017年村集体资产总额的3000万元增至现在的4000余万元,为村民带来看得见的资产增值。
改革无穷期,探索未止步。截至目前,我市322个村和54个小组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完成登记赋码、确定法人地位,105个行政村完成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革,高质量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央试点任务。
田野,凝聚着丰收的热望;乡村,正走出铿锵的足迹。鄂州大地,樊川沃野,乡村振兴,未来可期!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