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次党代会以来我市都做了啥? 创新发展下了先手棋(一)

12-12 07:30   云上鄂州  

总有一种希望在前头,总有一股激情在心头。

西边,中部电商基地在蓬勃发展;东部,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已成热词;南边,梁子湖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美丽迎宾;北部,武汉新港核心区建设如火如荼。

曾经的鄂东钢铁建材经济走廊的光环正在吴王古都淡去。在改革创新的东风吹拂下,鄂州正换道奋进。

机制创新,为发展铺新路

11月11 日,省委书记蒋超良在鄂州调研时向鄂州人民提出要求,作为全省综合改革示范区,鄂州要树立更高目标要求,继续做好综合改革这篇大文章,不做改革的“盆景”,要做改革的“森林”,不断试出新的成绩,试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努力使综合改革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回首过去的五年,鄂州的改革创新可圈可点。

机制活,人就活。100多项全国、全省改革试点在鄂州进行,鄂州探索出一批在全省可复制、全国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和鲜活样本,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体制机制创新之路。

在“三破三立”上下工夫,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破结构,建立“一级政府三级管理”行政构架。整合行政区划与功能区,构成市、功能区、街道办事处三级纵向紧凑型、横向扁平化的行政管理体制,消除了行政管理层次偏多、职能交叉、服务缺位、成本过高、效率低下等弊端,提高了效率。

破体制,建立“四张清单一张网”政府职能体系。实行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收费清单,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网。一批批改革成果接连涌现,“简政放权、审批提速、服务提效”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政府用权力的“减法”,换来了市场活力的“乘法”。

破机制,建立“审批执法两权集中下放”运行模式。出台13条政策,把市级行政审批、行政执法权限全部下放给新区,让新区说了算。目前,已有92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下放到葛店开发区、鄂州经济开发区、鄂城新区、花湖新区、红莲湖新区、三江港新区、梧桐湖新区等新区,实现了一枚公章管审批。

行政审批事项精减,变审批环境“高成本、低效率”为“低成本、高效率”。市级行政审批项目由原来的337项精减为92项,审减律达73%,实现了审批事项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最少的城市之一。

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变“程序复杂”为“流程优化”。对申办事项的申请条件进行清理,剔除非必要条件,简化中间环节,申请条件由原来的5000多项减少至637项,审减率达87.2%,降低了准入门槛。对“网上审批”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全市有57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了外网受理、内网审批,方便了办事群众。

电子审批服务乡镇的试点取得成功。66项审批服务事项下沉到社区代办服务,大大降低了行政审批成本,提高了审批办事效率;公共服务下沉,在社区盖章发证、立等可取,120项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社区办理,打造了公共服务“一刻钟服务圈”,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商事制度改革,实施先照后证、注册资本认缴制、“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激活了市场内生动力,使市场主体总量达6.6万户,实现五年倍增。

“三化”同步盘活国有资产。在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制度改革中,完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理归集,实现了所有权管理集中化、办公资源管理规范化、资产经营市场化,建立了“政府授权、集中管理、市场运营”的政府资产管理新模式,提高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资产经营公司的市场投融资实力。

推进民生工程方面,鄂州同样先行先试。

在全省范围内,鄂州率先对五类特殊困难群众实行兜底保障,率先启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提高到75%,城镇化率提高到如今的63.58%,居全省第二,城乡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村民变居民,成股东,当员工,创新的思路解决了农民失地问题。现在,鄂州失地的农民享有养老保险,务工的农民享有工伤保险,农民医保和城市医保可以自由切换,让广大农民分享了改革的成果。

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实现了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建立了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实现了“三网融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供水、交通、医保、社会救助、文化体育、低保、社会保险、就业服务八个方面的全覆盖,城乡空间布局融合、功能互补和基础设施共享。

科技创新,为发展增动力

鄂州是传统的重工业城市,如何不再负“重”前行,如何实现“轻快”转型、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在开路,为发展在增新动力。

一组数据显示,2011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是60.65亿元,2015年达到114.62亿元,全市GDP占比由2011年的12.3%上升至15.7%。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12%以上,增速居全省各市州前列。

科技创新是城市竞争的核心战略,其成果的显性表现是发明专利。近年来,鄂州不断探索科技创新路径,将这股“沉睡”的力量唤醒,引导高新技术、高端装备、高级人才和高水平服务向我市聚集。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传统的金融信贷必须要资产抵押,传统科技型中小企业却面临着无抵押无担保的融资难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为科技型企业探索多种发展之路。

汉口银行鄂州分行在我市率先开展了科技型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为鄂州科技金融服务积累了创新经验。

针对我市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不同特点,目前,我市金融企业推出了10多种科技金融创新产品,为我市39家科技型企业创新提供了信贷支持,累计投放贷款10亿元,贷款余额8.42亿元。

新技术新成果成功转化方面,鄂州创造了自己的速度与“模式”,这个模式就诞生在全球第一台全数字"PET-CT"身上。

在不到11个月的时间里,鄂州让这颗还在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的一个科研项目种子长成了“大树”。“‘参股不控股’,解除了教授们对运作中专利失去控制的担忧;‘专利质押贷款’,减少了专家团队以现金等方式出资的困难和风险;‘领投加跟投’,放大了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成立一系列的金融助推产品参与投资。培育成熟了创新种子,‘领投’的这部分财政资金从企业全身而退,再‘领投’下一颗种子。”市科技局局长赵德辉说。

怎样为科技创新育种、播种?

我市出台了《市校合作共建工作方案》、《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按照“一所高校(院所)、一名常委挂帅、一名副市长协助、一个新区承接、一个牵头单位组织、一个专班实施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

先行先试,资金前置投入,浇灌创新种子。目前,我市和华中科技大学正联手探路。合作成立工业技术研究院,市财政每年拿出6000万资金,资助科研项目。每一个项目在立项之初,便可获得一笔科研经费,工研院和团队进行联合研发,形成的专利归工研院所有,专利在市场上进行作价后,科研团队再对专利进行回购。

完善了《鄂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规范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2014年,鄂州首家科技孵化器项目在鄂州开发区正式启动。

到目前,我市新增省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其中,湖北科技企业加速器园区,已有艾瑞博特、慧杰智能、美科材料、航聚科技等36家高端企业落户,华科机电研究院、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机器人研究院等15家企业正在洽谈。湖北青年企业孵化器以葛店中部电子商务产业基地为依托,已签约入驻企业达64家。梧桐湖东湖高新科技创意城,入驻企业25家,其中5家入选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火炬科技孵化器获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在孵企业43家。位于鄂州开发区的优高电商孵化器,入驻创业团队50多个。

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我市实行“拎包入住、免费通勤、就餐无限充值”等“保姆化”的优惠政策,以吸纳高层次创新型优秀人才。成立了湖北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鄂州分中心,定期举办专场培训活动,开展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专业化服务。同时,引进两家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到鄂州为企业创新服务,鼓励企业积极申报知识产权。

有了充足的阳光、空气、水,科技创新的思想火花在这里育种、生根、发芽。截至今年9月,我市发明专利申请达到667件,同比增长42%。市科技部门已组织企业申报省级以上项目21项,3家企业入选省自主创业战略团队。

产业创新,为发展添后劲

通过创新驱动,聚集新要素、挖掘新资源、培育新红利,创造鄂州速度、鄂州效率、鄂州标准、鄂州质量,实现科学发展。

近年来,我市创新投融资体制,积极推动PPP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新模式,设立3亿元产业引导基金、7.5亿元股权投资基金。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扩大农村“五权”抵押融资,盘活资金3.1亿元。这给鄂州的城乡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如何打破以钢铁建材为基础的传统产业对鄂州发展的制约?鄂州把突破点选择在了“生态”二字。

在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上,市委书记李兵的一句话掷地有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梁子湖区全面退出一般性工业。”由此,拉开了鄂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幕。

退出一般性工业,意味着要放弃潜在工业项目。没有了工业,以后靠什么生存? 生存的路径就是构建起生态产业体系,包括有机农业、生态旅游业、科技创意和体育休闲运动产业,推进产业规模化、规模特色化、特色高端化。

如今,梁子湖变了。

万秀、新屋纪、张远等2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湾,连起了美丽乡村休闲游路线;红枫节、采菱节、胡柚、风车节、捕鱼节、荷花节、蓝莓节,一个个特色活动在梁子湖畔构成一个美丽花环;梁道、梁鱻、楚天碧玉,有机农产品品牌从这里走向市场……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人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寻找到了绿色商机,追求着自己的美丽事业。

取消生态区域和农业乡镇招商引资、工业增加值考核,破堤还湖、清洁乡村、城乡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等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大幅度提高了鄂州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鄂州先后建成377个生态农业基地,色块农业、智慧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业态正在形成。

第一产业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鄂州的二三产业同样在创新中探索前进。目前,传统钢铁产业正在传型,有的已搭上了“一带一路”发展的顺风车,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我市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唯品会速度”、“家乐福速度”、“苏宁速度”使葛店开发区成为电商云集的热土。这里建成了全省首批集生产、研发、科技孵化、贸易物流、数据服务、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网商总部基地,引入亚马逊、唯品会、苏宁云商等知名电商企业30家,将形成年销售额超千亿元的电商产业园区。中部电商基地、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区正在这里扎根。

承接武汉信息产业链转移和延伸,一批光电子骨干企业,光电子产业集群规模开始显现。以兴欣科技、顾地科技、金牛管业等为代表的新兴建材产业发展迅速。以华工科技、科贝科技、华威科智能科技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实力强劲。

目前,我市现代物流业市场主体不断扩大,一大批重大物流项目落地建设,36个重大物流项目已纳入“十三五”重大项目库。

赤湾东方物流、大通物流基地入选国家级公路甩挂运输试点项目,南山临港新城正在打造中国首家创新性的国际高端物流产业园和国家级现代物流服务示范区,以鄂州为中心辐射全国。

中国铁路总公司一期投资10亿元的三江港铁路物流基地,新建集装箱铁路专用线、第三方物流集聚区、怕湿货物作业区、件杂散及笨重货物作业区、集装箱作业区、冷链物流区及综合服务区等,并与今后的三江港区海关、检验检疫等设施配套衔接,打造中部地区“公铁水”多式联运物流基地。

即将建设的(顺丰)湖北国际物流枢纽工程,占地13.2平方公里,配套建设30平方公里物流产业园和临空产业园,鄂州向国际物流枢纽城市的目标迈进。

新产业,新经济,新鄂州,一条鄂州的未来发展之路正拓展。(记者 江淑峰 李洪江 编辑陈振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