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文物故事 | 鄂州辛亥革命文物调查散记

12-24 16:03  

余夏红

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历史性进步的闸门,参加这次革命运动有姓名的鄂州籍革命志士达百余人,彭楚藩就是辛亥首义三烈士之一。十二年前,我借鄂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机会拜谒彭楚藩故里,调查鄂州辛亥革命遗迹,那一幕至今历历在目。

2008年9月18日,我与华容区普查队一行驱车来到彭楚藩的出生地华容镇凉亭村,文物普查第一站就是调查彭楚藩烈士馆。穿过凉亭小路,便见耸立民房中的一栋礼堂式两层建筑,正面有廊檐,一层廊檐有立柱,二层廊檐外有竖条排列装饰,高过屋顶,门额上直书“彭楚藩烈士馆”六个大字。1984年被鄂州市政府命名为彭楚藩烈士纪念馆,2008年4月3日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前厅,正门墙面上悬挂着彭楚藩烈士的遗像,像下直书“彭烈士祠”四字及原祠碑文。在场村民热情地给我们介绍烈士纪念馆建馆经过及彭氏后裔情况,还提供了一些有关辛亥革命和彭楚藩烈士等方面的文史资料,供我们查阅。

民国初年,当时的湖北军政府都督、后任临时大总统的黎元洪拨款修建烈士祠。原祠建筑只有一层,面积120平方米,青砖布瓦,砖木结构。抗日战争时期,烈士祠遭日本侵略者严重破坏。1945年地方政府在原址上再次修建。1981年迁现址重建。2004年华容区政府将其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了收集彭楚藩烈士翔实的个人资料,当天我和谢四海同志还专程走访了烈士后代彭育民。彭老给我们讲述了一些关于彭楚藩烈士的生平事迹,并给我们提供了彭氏宗谱复印件。

彭楚藩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三烈士之首,是中国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革命先驱,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彭楚藩 公元1884一1911年),字任之,号青云,原名潭潘,生于一八八四年,世居武昌(今鄂城)东门。祖父彭雪亭,清末为武昌马号(旧时官方送文书档案人员),后迁居华容凉亭。其父彭愚村为武昌中书吏。楚藩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年二十在华容广福寺执教,其间有同乡密传《猛回头》《革命军》等革命书刊,他深受感动,决意投笔从戎。1906年,考入张之洞所属湖北新兵营,1911年夏,又考入宪兵营,后升为正目。曾先后加入共进会和文学社,并且被推举为两革命组织在宪兵营中的代表、军务筹备员、湖北革命总指挥部调查部副部长。经常与革命党人孙武、刘静庵、蒋翊武、刘复基、熊秉坤、邓玉麟等人一起研究反清起义之事。1911年9月,被推为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军事筹备员之一。

1911年10月9日晚,因汉口宝善里革命机关受到破坏,彭与革命党人刘复基、蒋翊武等人召开紧急会议,商量起义之事,被清军军警包围,彭、刘二人当场被捕。当晚清军事参议官铁忠等人在清督署紧急会审。铁忠见彭是宪兵营正目,恐宪兵营出现革命党人,连累其在宪兵营中的亲戚,欲借故开脱彭,对彭说“你是抓革命党人的宪兵吧?”彭挺身自认道:“我不是抓革命党人的宪兵,正是宪兵营中的革命党人!”审讯中,彭慷慨陈词道:“清廷昏庸,割地媚外,将国权国土拱手送人。官吏多方压榨,使人民皮骨仅存,我炎黄子孙不忍见我民族沉沦,要伸救国救民大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死吓不倒革命党人,要杀便杀,何必多问!”审讯之贼闻之相顾失色。铁忠知不可屈,经禀明总督后,推出斩首。刑前,彭与刘复基、杨洪胜大声疾呼:“我为中华四万万人受死,决不畏惧,但望中华同胞,齐心同德,不怕牺牲,推翻清朝专制!”“中华万岁!”10日凌晨四点,彭、刘、杨被斩首于武昌督署辕门。烈士慷慨悲歌,激起了革命高潮,当晚九时,工程营打响第一枪,革命党人踏着先烈的血迹,猛攻督署,经一夜浴血奋战,11日首义成功。全国各省通电响应,从此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听完彭老的讲述,第二天,我们实地调查彭楚藩烈士墓。一大早沿着弯曲小道,盘旋而上,不一会儿就来到了西山古灵泉寺后的山坡上。映入眼帘的是环形墓地,绕墓一圈的水泥地面洁净,四周围墙旁青松翠柏,碧绿常青。圆形墓冢在围院中后部,保存完好,背西朝东,墓冢正中立有墓碑,碑上阳刻“彭楚藩烈士之墓”,其后立有纪念碑,碑上刻有何成浚等撰写的纪念碑文。墓的前端,建有双十字门牌,其上书写对联,从双十字门牌至墓冢,有一条长5.4米、宽2米的石板路。在烈士墓前,我们肃立致敬,而后对烈士墓进行勘测、绘图、照相,并认真做好相关资料的采集与登记。

彭楚藩烈士墓是辛亥革命在鄂州唯一的烈士墓,每逢清明时节,各单位和学校师生会前来祭吊,缅怀先烈为中华献身之精神。据有关资料记载,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将烈士遗体存放在武昌紫阳路皇殿后供市民凭吊。南北议和后,三烈士遗骨被运回各自原籍。移柩仪式非常隆重,武汉军政府下令开吊三日,起灵当日武昌休市一天,市民沿路设置香案祭拜,南京临时政府副总统、湖北都督黎元洪及武汉军政府要员齐聚码头送别烈士,后由20艘炮舰护送彭楚藩烈士灵柩回鄂州西山,1912年冬安葬于古灵泉寺大雄宝殿后。1933年10月,何成浚、喻育之、李基鸿、赵师梅、李范一等来鄂城,对烈士墓葬进行了重修,建有双十字门牌,以示10月10日首义之意,墓后立碑载其事迹。1956年11月15日,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7年,由原鄂城县县长李文明、人大代表黎炳元、工商联会长夏瑞麟、古灵泉寺主持僧融广等主持维修,并请城中文士周隽、杨济民撰联,由胡桂圃书,刻于双十字门牌上,联曰:“浩气贯长虹黄帝子孙原有种,红旗光大地人民事业正无疆”。1975年,湖北省民政厅拨款维修烈士墓。1984年,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烈士墓的保护范围,并再次修缮。

为纪念这位革命志士,武昌阅马场建有首义广场,武昌紫阳路皇殿为“三烈士祠”,武昌命名有“三烈士街”和“彭刘杨路”,并于三烈士慷慨就义处建置纪念亭供后人瞻仰,华容镇因彭楚藩曾字青云,其家乡华容曾改名“青云”乡,还命名有楚藩街。

这次辛亥革命遗迹的调查,让我们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也为鄂州儿女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的足迹,先烈的革命精神,将激励着后人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