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前的那个夏天,我们毕业

11-25 15:51  

47年前的那个夏天,是一个很难熬的季节。对于我们这些住读生而言,睡在蒸笼般的学生寝室里,没有一丝风,经常是睡着了被热醒,手里的蒲扇、鹅毛扇、书本是人手一把。到了晚上,躺在各自的竹床或铺板上扇着扇着又睡着了,扇子刚停满脸全是汗。

夏天白天长,一些学生一到星期六的上午课一结束,就急匆匆往家里赶,不光是想家,还是为了赶回家去参加生产队里的下午劳动,可以挣到2分到3分工。有的路途七八里,有的十多里,如果走慢了,回去就赶不上出工。

2分工到3分工是什么概念?按生产队好的年份分值每10分7角计算,就是1.4元到2.1元,这样的收入在学校可以解决早餐和中餐的饭钱。

我们从长江、上塘湖、马桥湖和316国道走到学校,又从段店街到熊家院子湾,再从黄家大湾到陈龙湾,一路被迷人的风景陪伴,树木、花草的清香也被炎热的天气蒸发,扑鼻而来。然而,当你穿过一个又一个村湾,站在蜿蜒的江堤上极目远眺,那滚滚东去的长江,心仿佛一下子宽阔了许多,也清凉了许多。

上学路上,背上几斤大米,带上一罐头瓶腌菜,气温高,放在床铺下的腌菜没两天就发霉。吃饭时,端上绿色的饭盒到宿舍,轻轻拨了拨发霉的菜,又大口大口吃了起来。后来,有的同学发了助学金,菜不够的时候,就拿2分、3分钱到段店老街上买点辣萝卜或霉豆腐,也算是奢侈了一回。

那个夏天面临毕业,我们对那条载着青春的乡村土路颇有感情,毕业际的日记里便又多了一份乡情。毕业的日子,我们站在校园中,感觉晚风似亦步亦趋的孩童,好奇亲吻着校园,抚摸着树梢,吹皱了校园食堂旁那块“生命池”的涟漪。

高(三)班的同学们如此活跃,课堂上传出朗诵高尔基《海燕》的声音,操场边围满了观看女子排球赛的同学,掌声、笑声比夏天还火热;在沙砾铺成的跑道上,女子百米赛又是一道风景;袁仿文、熊百分两位“乒乓小子”挥汗如雨,战斗正酣……

走在毕业际的路上,路边的小草稍有些枯黄,但它顽强生长着,期待春天的到来。

通讯员:陈庆跃、熊美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