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纪实之四 为美丽乡村筑基

12-08 07:23   云上鄂州  

“美丽乡村”建设,设施建设是硬件,是美丽的基石。踏路而行,我们去寻访美丽背后的秘诀。

行路有光

碧石渡镇樟树岭村陈家大屋湾,午后的寂静被孩子们稚气的欢笑声打破,一辆黄灿灿的“大鼻子”校车沿着环湾路把他们一一送到家门口。

“往日校车根本进不了湾,刮风下雨天都只能站在湾口路上等。”说话的是这湾村民陈申香,往年逼仄的土路顶多能过辆人力三轮车,如今,全硬化的环湾路全长1.6公里,平均3米宽,幼儿园校车在湾内畅通无阻,可以到达绝大部分村户家门口。

“晚上出门也方便多了,电压稳,路灯都亮着呢!”傍晚,陈申香带着吃完饭的孙儿出门转悠,华灯初上,映得房前屋后一片璀璨,进村主干道旁的电线都换成6米高的电线杆和高压绝缘线,安全而美观。

兵马未至,粮草先行。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中的基础,这些做到了先行一步:

路。市、区、镇三级政府配套资金撬动下,各村踊跃筹资、捐资。近年来,全市依托现有山水脉络,因地、因势铺设的农村公路达三千余公里,实现了行政村通水泥路100%。标准化、网格化的创新体制让农村公路建、养、管的“责任田”权责明确。

电。2014年以来,全市先后投入48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用电质量显著提升;“十三五”又启动了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规划,偏远农村电网薄弱问题、低电压问题以及重过载问题将会基本解决。电网铺开,路灯也成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大看点。近年,全市集镇、乡村安装改造道路路灯上千盏,早在2012年就实现乡村集镇路灯亮化全覆盖,在峒山、池湖、梧桐湖等农村社区安装的节能环保路灯更是具有示范效应的精品和亮点。

引水有方

“我们这里地势高,以前世代都是打井挑水吃。”太和镇新屋村村民高玉松曾经要来回走几公里去挑水吃。

“扇子湖农场地处偏远,村民散居各处,通自来水成本高,自1976年成立以来,一直都没能用上自来水。”同样长期面临过用水难问题的还有庙岭镇扇子湖农场,村干部赵华兵说。

或就近建水厂,或增压布管,如今,这些零散偏远村庄的农村用水难题早已因地施策各个击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3%,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十二五以来,我市把农村饮水安全提档升级作为民生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水厂建设、管网改造、水质检测等多项工程同步推进,确保农村居民吃上干净的自来水。

坐落在鄂州中部丘陵地带之中的沙窝乡胡桥村,秋冬农田灌溉尤为重要。已疏通完工的黄龙水库北干渠不再是摆设,可为该村4个组、400余亩农作物灌溉。

“等天宫井水库修好,整个胡桥的水就活了!”村69岁的老党员汪自朗说的是该村投资数百万的“造水”工程——天宫井水库,经加固、扩容后水库容量将增加至67万立方米。除了抗旱蓄洪灌溉,汪自朗还描绘着水库潺潺流水沿着渠道进入山下水塘、农田的美好田园景象,“到时我家再多种上几亩水田、油茶,钱袋子也活了。”

省级小农水项目在我市业已实施三年,受益灌溉面积6.9万亩,硬化渠道近300公里,整修塘堰34口,成为惠泽民生的大事业。

是房更似景

远在鄂州西南角的涂家垴镇万秀村,冬日里依旧林木青葱,风光宜人。两年前,尝到修路搞旅游的甜头后,村子开始“修”房映景。

如今,一栋栋不起眼的土砖旧房披上青砖灰瓦,成为颇具鄂南建筑文化特色的怀旧民居,“屋顶、外墙、门窗翻新后,不仅美,还保暖隔热!”原本外出务工的熊友发两年前决定回乡,“房子修好了,不但自己住着舒服,还能开农家乐赚钱。”

来到位于梁子湖北岸的梧桐湖社区,和万秀的田园风光截然不同,这里已经看不到农村的半点踪迹,俨然的现代化城镇社区景象:横竖笔直的小区街道、整齐划一的多层公寓式住宅、鲜艳漂亮的绿化带,还有学校、幼儿园、文化活动广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商业街、便民超市、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乘着新区建设的东风,我们这些农民也洗脚上岸变成社区居民了。”说起近年来的变化,梧桐湖社区居民胡大爷满脸喜气。目前,原大垅、六十、月山、鲊洲4个村农民集中搬入梧桐社区凤凰苑小区,正在建设中的四期项目完工后,可供13000人入住。

还有宜居宜游的长港镇峒山村明清小镇、修旧如旧的涂家垴镇官田村新屋纪湾……她们都已成为鄂州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品牌。全市农村旧房改造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对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土坯房“修旧如旧”,农村危旧土坯房(包括危旧房和土坯房)、因灾倒损房改造完工率近80%。

“农村设施建设,我们一部分依托现有条件顺势而为,一部分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区建设来旧貌换新颜。”市城乡统筹办公室主任王爱铭道出全市乡村建设美丽基石的秘诀。(记者曹彦  记者陈振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