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小马云炒作或触法律红线 谁为家庭的失落买单?

12-06 08:56   北京青年报  

“凭借长相酷似马云走红的江西省永丰县石马镇严辉村的范小勤一家在经历了一月有余的纷扰后,生活渐渐恢复平静。然而,这件事对这个家庭造成的影响是否会同样受到关注却不得而知。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法律早有规定,禁止利用十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作为广告代言人,这也为日后类似事件敲响警钟,任何与未成年人有关的商业行为,都可能触碰法律红线。”

  追问

  谁来为家庭的失落买单?

一个极端贫寒的家庭,就因为范小勤一张酷似马云的脸,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近一个月以来,到严辉村来找“小马云”的人络绎不绝,住在范家不远处的一户村民粗略估计,最多的一天至少来了四五十人,“像集市一样”。企业家代表、义工团体、政府人员、网络主播纷至沓来。目的达到后各自散去, 但“小马云”一家,终究要回到平静的真实生活,面对众多的谣言,面对摆脱贫困的持续性问题,剧情的潮水退去,留给他们更多的是无所适从。

首先随之而来的是排山倒海般的谣言。范家发告诉媒体,村里面都在谣传他拿了很多钱,拿了几百万,根本没有的事情,自己并没有和任何人签订合同,只是很多好心人给他家捐钱,自己非常感谢。范家发还表示,尽管现在家里有了很多米和油,有了很多别人送来的衣物,但问题是,孩子还是没人管。

承诺、希望、解释、失望、迷茫,可以概括这个贫困家庭近来的生活。摆在现实的问题是,“小马云”家此刻的门庭若市究竟能持续多久?

相关心理学人士指出,在儿童心理学中,孩子的成长与其所在的环境、家庭、经历的事件息息相关,受到重大事件刺激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阴影,像“小马云”这样的孩子是否能承受现今的门庭若市与之后的门庭冷落之间的巨大落差?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心理专家刘琳琳接受本刊采访时认为,“小马云”事件对整个家庭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刘琳琳认为,对于家长而言中国这几十年的飞跃发展,其速度和成就都是空前的,但面对突入其来的状况,人们往往会产生焦虑情绪,容易迷失自我。对于一些孩子的父母来说,让孩子拥有名气和曝光度,从心理需求来看,并没有对和错,只是父母往往会低估这些表面的成功与繁华带给孩子成长的影响。之于“小马云”的父亲,长期生活在这样困顿的窘境中,突然从天而降这么多的关注、帮助,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惊喜,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家庭也确实因此获得了一定的帮助和转机。

“6-12岁现在一般处于小学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他们最好能够喜欢上学校和学习,发展出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如果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没有完成,并且没有及时补上,会对后面的每一个阶段产生影响。面对眼花缭乱的商业活动,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孩子是否能够承受,家长是否能够面对,家长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帮助孩子消除或者减少负面影响带来的麻烦。”刘琳琳担心,“小马云”年龄尚小,孩子可能会因为商业的成功,产生自己不需要努力,仅凭借天赋或者机会就可一步登天的心理,从而错失了对于勤奋感的培养,对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埋下隐患。“对孩子来说,过早地经历这一切,最受影响的是心理建设和人格的发展,人格要到25岁才稳定下来,成长过程中的大事件往往会留下巨大的影响。我们希望所有人不论出发点是什么,都能给这个孩子留下最大的善意,你是真心的还是虚伪的,孩子的眼睛往往能看穿一切,保护孩子心里那颗善意的种子,这是非常重要的。”刘琳琳说。

更多教育人士认为,一些人或者一些企业打着“关心”的旗号每天去搅扰一个孩子平静的生活,会给他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混乱,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一些更为有力的措施,以减少这种骚扰。

 呼吁:“救救孩子”上升至法律

值得欣慰的是,多数民众对“小马云”遭遇心酸的同时,纷纷怒斥炒作人群。一名男子直播“小马云”被网友痛斥,认为其利用孩子炒作圈钱,“没有底线”。在网络流传的直播画面中,一名中年男子坐在“小马云”范小勤身边,范小勤目光直直地看着前方,似乎并不知道身边男子在干什么。不断有网友向主播送上礼物,也有不少网友在直播中留言,“你是他的什么人,凭什么拿他炒作”、“放过孩子吧”。

事实上,借未成年人炒作,很有可能会踩到法律的红线。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禁止利用十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作为广告代言人。这也意味着,想利用“小马云”的肖像去赚钱的人就别想了。其次,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禁止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或者组织未成年人进行有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动”等等。对未成年人,我国的法律还明确规定了保护的责任主体,监护人、学校老师以及各级政府组织、司法机关都有义务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据了解,现在随着“小马云”的走红,各方面也都加强了对他的保护力度,基层政府也加大了对“小马云”的关注,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带走“小马云”。

据悉,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了未成年人的四大基本权利,其中之一就是受保护权,相关法律人士表示:“虽然我国的法律没有直接说不允许开发未成年人的商业价值,但是所有利用未成年人赚钱,或者打着‘公益’、‘募捐’、‘直播’等旗号为个人或者企业牟取商业利益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如果有人敢于试法,相信一定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编者手记

  如果“借脸发迹”成功

倘若不是因为撞脸马云,你们会关注“小马云”吗?

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思考的问题。“范小勤”这个被赋予了美好寓意的名字,并没有因为勤劳而改变人生,光怪陆离的商业化成为了“插播”在他人生中,引发了“不劳而获”“馅饼砸中”的多余目光。

其实早在去年7月,马云就发现了这个小男孩的照片,并发微博自我调侃:“乍一看到这小子,还以为是家里人上传了我小时候的照片”。足见两人长相的相似度有多高。时隔一年多,今年11月初,小马云突然被再次提及,甚至有许多网友在马云微博下逼捐。甚至坊间一直流传马云会资助“小马云”读完博士。

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阿里巴巴是否会资助“小马云”时,对此,阿里巴巴作出回应并辟谣传闻,并表示回应中“没有写进去的事情就是不存在的”。

阿里巴巴在官方回应中称:解决一个孩子的教育费用生活费用不是很难的事情,但要解决千千万万的贫困儿童生活学习困难就需要唤醒更多的力量,为今天这个现实做更多系统的努力,给成千上万留守儿童一个敞亮的未来。

令很多人人遗憾的是,这段言简意赅的声明并没有带来他们想要的“明确的结果”。随后深圳小伙见“小马云”大火 自费百万整成马云脸爆红网络,惹人非议,“靠脸吃饭”的波澜兴起,令人唏嘘。

我们不禁试想:如果“借脸得势”成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1.更多地人去整容、换造型,“马云脸”“强东脸”“盖茨脸”比比皆是,整形行业崛起,价格暴涨;

2.企业家和知名人士被动“解囊”,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无暇顾及,价值观受到非议,陷入道德绑架中;

3.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很难得到帮助;

4.被资助的人可能会对项目和教育等资金造成浪费,社会价值观受到拷问;

……

当有人追问马云的态度时,阿里巴巴回应,一切都在官方回应中了。

“没有结果,便是最好的结果”。如此来看,这句网络用语用在此处再令人欣慰不过了。(文/杨洁 编辑熊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