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工作,我想一直干下去”

08-25 11:24  

24万个代表曾经鲜活的生命的名字、5组13面巨大的墙体,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犹如一部记录灾难的书籍,在这个曾经遭受过巨大创伤的城市庄严矗立。

这里有一个特殊的集体,全力守护这座饱经沧桑的英雄城市和近800万的人民群众,这个集体是唐山市防震减灾局。

做好“一万”,防范“万一”

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墙体由一块块长方形的花岗岩石板组成,44年前唐山大地震中每一个罹难者的名字就镌刻在这些石板上。墙体东侧,配有共计307字的《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记》。

这307个字,唐山市防震减灾局预案管理和救灾物资处处长蔚超能够一字不差背下来。

“我在唐山大地震遗址公园工作过3年,对那里很熟悉。机构改革后,我们局的职能更多了,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我们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初心依然如故。”从1996年参加工作开始,蔚超便和地震工作打交道,这一干就是20多年。

2012年,蔚超来到唐山市地震局。“在唐山市几百万人中,我是为数不多的干防震减灾工作的人之一,感觉很自豪。”他说。

不仅是蔚超,唐山市防震减灾局的51名在编员工,无论从事防震减灾工作时间长短,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

在宏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但唐山市防震减灾局党委书记张宝才说,他们偏偏要“蚍蜉撼大树”,做“可敬不自量”的人。

从唐山市地震局1978年成立,到更名为唐山市防震减灾局,再到今天,几十年来,几代人砥砺前行、首创发展,为开创防震减灾事业的新局面不懈努力奋斗。

2015年,全国完成首批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验收,唐山市与广东省深圳市、阳江市一起,成为首批通过中国地震局验收的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这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为了通过验收,唐山市从2008年起就着手开展防震减灾示范试点创建工作,工作内容由最初的示范社区、示范学校、农居工程逐步拓展到示范县、示范城市。在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的过程中,唐山市防震减灾局创新实施了“11977”工程,即:一个鲜明的工作思路,一个坚定的工作目标,设定九大类创建项目,七种推进路径,实现七化提升。

在档案室,地震和地质灾害防御处处长张学文展示了“11977”工程的成果:创建档案6000多卷(册、盘),2300多万字,编印成《唐山市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资料汇编》。“这些材料全面展示了我们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工作进程、防震减灾工作历程和防震减灾成果。”张学文说,除了人员档案、党员档案、工作档案、荣誉档案等外,这个档案室放的都是这些材料。

同一年,唐山市将2011年实施的《唐山市防震减灾管理条例》改为《唐山市防震减灾条例》并正式颁布实施。两次地方性法规拟定,张学文都是参与者。“我们的集思广益,针对着社会各界对防震减灾现状的认识,向社会大量征询意见。因为立法一定要代表着社会各界的声音,代表主流认识。”张学文说。

2012年至2018年,这个集体连续7年被中国地震局评为全国地市级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考核先进单位。

“取得再多荣誉,也不会让唐山地震人有丝毫懈怠。”唐山市防震减灾局局长于兴维说,“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谱写了唐山防震减灾的精彩华章,更成了唐山防震减灾人放飞梦想的新起点!”

2018年1月16日,唐山市地震局更名为唐山市防震减灾局。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更名,新成立的机构在职责上有了较大调整,增加了指导监督县级防震减灾工作、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农村公共设施的抗震设防管理和全社会防震减灾救灾的意识、技能、管理能力、救援能力培训等13项职责。这也使得唐山市防震减灾社会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增强。

机构改革后,唐山市防震减灾局依旧在防震减灾的道路上前行。2018年,在他们的努力下,唐山市成功承办全国首届地震科普大会;2019年,成功承办中国唐山国际应急管理大会。

真正把防震减灾当作奋斗一生的事业

今年33岁的地震监测预警处的工程师王铎,在如今的唐山市防震减灾局,不自觉地把自己归入“年轻人”的行列。

“2013年研究生毕业之后我就来到唐山市地震局。刚一到这里,一个个荣誉,一张张奖状,看得我眼花缭乱,这些荣誉对我既是压力也是鼓励。在这个集体,我算年轻人,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未来,我很有信心。”王铎说,来到唐山市地震局后,让他感受最深的便是敬业二字。

“地震监测预警工作需要24小时不间断值班,我们从来没有留下一秒钟空白。如果有地震发生,8分钟内就要完成地震定位,15分钟内便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2小时内要完成震后趋势判定意见……”这项工作,与王铎一开始想象的有些不一样。

不一样在哪儿呢?“看起来很枯燥,但是很有挑战性,而且非常有意义。”王铎说,“因此,我到了这儿以后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对于防震减灾工作,我想一直干下去。”

“想一直干下去”,不仅是王铎这个“年轻人”的心愿,也是唐山市防震减灾局每一名成员的想法。

尹宝军是土生土长的唐山人,1991年从贵州冶金地质学院毕业后回到唐山,成为一名地震人,在地震监测预警领域干了近30年。如今,他是唐山市防震减灾局地震监测预警处处长。“地震监测预警领域是世界性的难题,在这一领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尹宝军说。

防震减灾,永远在路上

一座曾经遭受过重大创伤的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伤在逐渐减轻。如今,在唐山,让人感受到的是很安全。为此,唐山市防震减灾局的工作在不断创新。

为什么很安全?张学文给出了答案,那便是加强抗震设防审批监管。唐山市将抗震设防行政许可纳入全市基本建设审批流程,抗震设防要求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对重点项目以及学校、医院、地震避难场所等人员密集工程严格要求高于场地设防标准。

“去年,全市1300个新建工程全部按照新参数区划图要求审批,市县两级执法抽查合格率为100%。”张学文说,除了重要区域抗震设防烈度已达8.5度外,一些学校、医院等重点场所,抗震设防烈度达到了9度。

针对农村的防震减灾工作,唐山市防震减灾局还编制发行了《农村民居抗震实用技术》及附图集,培训了建筑工匠10000余名,为的就是让农村的房屋同样达到抗震设防烈度标准。

从44年前的满目疮痍,到如今的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唐山市防震减灾局深深认识到,不仅要做到让人民群众放心,还要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正如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所言:“然唐山不失为华夏之灵土,民众无愧于幽燕之英杰,虽遭此灭顶之灾,终未渝回天之志。主震方止,余震频仍,幸存者即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产主义壮曲悲歌。”

这座英雄的城市,依然是他们生活和奋斗的地方。唐山防震减灾,永远在路上!

来源:人民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