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辛亥老人汪馥萍的一段翰墨史话

08-05 14:54  

谭延闿 被誉为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已故鄂州辛亥老人汪馥萍的后人家藏一件谭延闿的草书四条屏,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翰墨史话。

民国时期,是新旧文化交替和转折的重要时期,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新文化并行发展,书法也沿着清代“中兴”的余势而方兴未艾。这一时期书法界十分活跃,人才济济,社会名人、学者、书画家,都为这一时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精湛墨迹,谭延闿 便是其中的翘楚。

谭延闿草书四条屏真迹

谭延闿 (1880—1930),字组庵,号畏三,湖南茶陵人。清光绪甲辰进士,民国时期历任国民政府要职。著有《组庵诗集》等。

时任中华民国副总统兼鄂省都督黎元洪,为辛亥革命作出贡献的有功将士汪馥萍先生颁发的执照

汪馥萍(1892—1974) ,原名祖 焜,字拂尘,号焕藻,祖居鄂州市燕矶镇百洪村,后迁居城关镇。毕业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为同盟会会员。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汪馥萍任黎元洪的少校参谋。1917年,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时,正值孙中山先生发起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战争”,汪馥萍积极响应,并任荆襄护法靖国军总司令部上校参谋。1926年,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征募处总务科科长。

1949年4月,鄂城解放前夕,汪馥萍得知解放军已陈兵江北,便以鄂城商会负责人的名义,同来人一道过江,迎接解放大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鄂城县人大代表和县政协委员。


汪馥萍先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毕业证书

汪馥萍先生的后人为何会家藏谭延 闿的草书作品?原来,此件草书四条屏为汪馥萍先生与谭延 闿1924年在广州大元帅府一起共事期间,谭延闿 所赠。四条屏单幅长175厘米、宽44厘米,内容为节录唐孙过庭《书谱》文:

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落“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推张迈钟之说(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临为馥蘋先生正之,谭延写闿。

书如其人。作品虽为临摹唐人孙过庭草书《书谱》,但完全是用自己书写风格来完成,单个字字大如拳,通篇气满势足,个性十分鲜明,用墨饱满,用笔沉着稳健,顿挫有力,给人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之感。虽为前清进士,但书无一点“馆阁体”拘谨、刻板、柔媚的气息。

清人刘熙载《艺概》论草书说:“古人草书,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俗书反是。”

这句话用来评价谭书较为恰当。四条屏上的字,字形宽博,“空白”多,其神实“密”,这也是唐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说的“密谓际”(际,笔画与笔画衔接处)之意,谭 延闿是领悟了这个“奥旨”的。

谭延闿 在书法上下过很深的功夫,其书法成就与家学渊源有密切的关系。父亲谭钟麟为咸丰六年进士,曾任两广总督等职。谭延 闿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13岁中秀才,22岁中举,24岁中进士。其在书法上博采众长,因时而变,融汇百家,加之自身的勤奋和领悟,最终成为民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大书法家。他在书法上的成功,给我们以启示,书法不是为写字而写字,而是要从根本上在个人的文化学养和情怀上下功夫。

四条屏的书写时间为1924年左右,当时谭延闿 处在政坛高位,社会影响大,政务繁重。政务之余,不忘笔墨风雅,被列为书坛重镇。

翰墨情缘,四条屏书法保存至今近百年,除首条上部略有缺损外,其他品相较为完好,实为不易。作品的流传,为鄂州近代书法文化增添了一笔重要的史料,也为后人留下一段翰墨佳话。

通讯员:王盛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