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又是好光景———聆听鄂城田间的脱贫故事

04-29 15:38  

春天,播下一粒籽,希望在拔节,幸福在生长。 

鄂城区的田间地头到处一片春耕的繁忙景象,其中不乏贫困户的身影。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种下脱贫致富的种子,为鄂城区带来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铺开全域发展新“底色”。 

近日,记者走村入户,在田间地头聆听父老乡亲讲奋斗脱贫故事,聆听扶贫干部讲温情帮扶故事,感受脱贫路上的不屈和勇气,一路感动,一路喜悦。 

进果园收获甜日子 

4月21日,春光正好。在凤凰山山脚下的兴春生态果园基地里,一字排列的大棚内,翠绿的葡萄藤叶爬满葡萄架。 

空气中,飘溢着泥土与青草的清香。 

“以前大棚里种的是蔬菜,去年全部改种果树。新栽了3个品种的葡萄,有绿色的‘阳光玫瑰’、紫色的‘甜蜜蓝宝石’、粉色的‘浪漫红颜’。价格在每斤30元到100元之间,相比之下,水果利润要高出数倍。”基地负责人黄芳细细盘算着。 

今年46岁的黄芳,早年和爱人在黄石种植脐橙。夫妻俩人慢慢摸索,积累了一些种植经验。2016年,黄芳回村流转了100亩土地,种植蔬菜。去年调整了方向,改种了无花果、葡萄以及猕猴桃,走高端路线。 

除了高端定位、错位发展,黄芳还尝试创新经营模式。在园区一角,放着几十盆盆栽葡萄,记者得知,其功用有二:一是用于补栽;二是挂果后连树一起卖盆景,增加附加值。 

“为了能够种植出纯正的有机葡萄,园区所有葡萄采用有机肥,不喷洒农药。”黄芳说,果园从养猪场引进肥料,用除草机除草,用农用灭虫灯杀虫,以期通过生态种植,提升葡萄品质。 

依托凤凰山自然景观秀美,人文景观丰富的资源优势,围绕“葡萄采摘游”的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方向,黄芳正在酝酿下一步棋。 

“带动周边的葡萄种植户打造‘四季仙果之旅’采摘基地,延长产业链,积极推动葡萄酒、葡萄干等农产品加工项目落户陈桥村,打造葡萄品牌,推进农旅融合。”黄芳信心满满地说。 

“我们希望果园越来越好,大家也跟着沾光,生活有奔头了。”听了黄芳的规划,贫困户熊书芳由衷感叹。这话引得其他贫困户纷纷点头。 

大家支持,是因为黄芳仁义。困难乡亲们想来基地找点事做,她总是尽心安排。 

黄芳请了近10个贫困户在基地长干。到了忙季,村里有十余个贫困户来打工。有的乡亲身体不好,干活不利索,可她工钱给得毫不计较。 

贫困户马炳兰,母亲91岁,老伴长年身体不好,不能干体力活,女儿早已出嫁。自兴春生态果园落户陈桥村后,村里就把马炳兰推荐到基地上班。 

为了改善家里状况,马炳兰全身心投入到基地水果种植中。清晨五点多钟到基地翻土、除草、修剪、浇水等。一天下来普通人早已腰酸背疼腿发麻,但这对早已习惯如此的马炳兰来说却不算什么。 

看到马炳兰如此卖力,黄芳外出时就将基地的事交给他,这样马炳兰也能增加些收入。 

“她格外关照我们这些贫困户,还嘱咐我们不要太累。”诸克秀在基地打零工,一年可以收入万余元。但对她来说,收获的不仅仅是手头上的宽裕。 

平日里,黄芳和丈夫教大家学种植技术。“她常跟我们讲,学门手艺不管到哪都有饭吃。”诸克秀明白黄芳的苦心,学习格外用心,基地里大小事情她都拿手。“我们要把果子种得甜,还要把日子过得甜,才对得起帮我们的人。”她说。 

“不懂技术不要紧,只要大家肯学,能做事,我们都保证大家有一份不错的收入。”黄芳算了一笔账,基地平时需要13人左右,忙时需要20余人,以量算酬,多劳多得,年收入基本可稳定在二三万元。 

“人心齐,泰山移。扶贫是全社会的事,大家都帮一把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我现在日子过得不错,伸手拉他人一把,也是应该的。”黄芳的话很质朴。 

养土鸡[啄]开致富门 

谁也没想到,让刘义松“摘”掉贫困帽子的,是一群土鸡。 

2017年,刘义松在汀祖镇张祖村“两委”和市税务局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走出了一条脱贫路。 

41岁的刘义松,父母年迈多病,两个孩子上学,妻子患有慢性病,种地的微薄收入连买药的钱都不够。 

为了挣钱养家,刘义松只好外出打工。2014年底,他回家过年,村党支部书记张国祥上门找他谈心:“如今村里的土地有些闲置的,你可以流转过来,搞点种植养殖业,做得好不比外出打工挣得少,家里还能照顾。” 

一番话,让刘义松彻夜难眠。思虑再三,他决定留在家乡创业。 

拿出仅有的5万元积蓄,找亲朋好友借了10万元,刘义松在村里的帮助下流转200多亩山林地,养土鸡、种果树,办起了家庭农场。 

资金不足,经验也不够,起初刘义松的农场经营得十分艰难。刘义松既当饲养员,又当销售员,还兼顾送货,一天下来,回到家时常常是月上梢头。 

2017年,市税务局驻村工作队到刘义松的松岭种养家庭农场走访,对他不等不靠自主脱贫、勇于创业的事十分赞赏。不久后,还帮他申请到了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每年资助他扶贫资金5000元。当年,农场年收入10万多元,刘义松还清了债务,也摘掉了“穷帽”。 

家庭农场发展有了起色,刘义松首先想到的是帮助和他一样需要帮扶的人。这一年秋季干旱,村民打水不方便,刘义松拿出8000元,挖水井,造福乡邻。他还聘请刘仁礼等贫困户在农场帮工。 

刘义松说:“只要不放弃希望,靠着自己辛勤劳作与政府精准帮扶,大家肯定能够逐步走上致富之路。” 

“下一步,将扩大养鸡场的规模,再建3个蔬菜大棚。”展望新的一年,刘义松踌躇满志,计划带动更多村民、贫困户就业脱贫。 

种药材栽下[摇钱树] 

棚外小雨淅沥,棚内劳作热火朝天。 

4月21日,记者来到泽林镇涂桥生态林果园基地里,绿油油的天冬、白芨、白术等中药材长势旺盛。 

60岁的余水荣正一锄一锄地刨着土。不远处,还有几位农户蹲着在割藤叶。 

“这一棵棵天冬就是希望。”基地负责人李如宝笑眯眯地说,天冬亩产1500斤,鲜天冬价格每斤6元,干天冬每斤80元。 

湖北囤丰农业有限发展公司投资1000万元,在涂桥村种植中药材,共流转300亩土地,主要种植天冬、白芍等6个品种。 

天冬人工栽培周期缓慢,需三年才能开挖。为充分利用土地增收,李如宝分期种上板蓝根、白术、白芨等一年生、两年生的药材,药材间套种150亩桃果树,形成“树上摇钱、地上长钱”的生态化种植模式。 

“满目皆翠绿,十里闻药香”,李如宝诗意地勾勒出中药材基地的蓝图。可他心里的“小算盘”远不止于此。 

“一边是土地白白荒着,一边是贫困户的生活没着落。这药材我先种着,等赚钱了,村民们看到实打实的效益,再带着大伙一起种,用苦药材换来老百姓的甜日子。” 

哑巴五保户汪炳桂,在村干部的牵线搭桥下,他顺利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务工,主要的活儿是锄锄地、割割藤叶,每天可以拿到80元工钱。 

放眼望去,天冬地里还有十几个村民正在除草、松土。他们早出晚归,辛勤耕作,盼望能够彻底拔掉穷根,换来甜蜜的生活。 

看着长势喜人的天冬,李如宝喜上眉梢。销路在哪?李如宝兴奋地介绍,去年底,公司已与华农签订了订单合同。天冬还在生长,销售已在路上,种植没有风险。他告诉记者,届时还会扩大种植规模,免费教乡亲们种植技术,带动更多村民脱贫致富,手牵手奔小康! 

为有效激发大伙儿想干活、想致富的内生动力,鄂城区设立了保洁员、调解员、巡护员、光伏电站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截至4月上旬,全区解决了400余名贫困户就业。 

除原有公益性岗位外,疫情期间,鄂城区各地还结合防疫消杀、巡查值守、宣传疏导等安排临时性岗位,帮助贫困户就业增收。截至目前,全区6093户14566人已脱贫,未脱贫存量人口15户55人将在2020年全部脱贫。 

贫困户在涂桥生态林果园基地里劳作。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戴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