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 乡村振兴进行时|柯畈村的文明蜕变

04-15 11:14  

梁子湖区太和镇柯畈村曾经是一个过去“看在眼里脏得慌,晚上走路瘆得慌,守在危房怕得慌”的“三慌村”。然而近年来,柯畈村“两委”将“扫黄打非”与德治、法治相结合,进行了一场村级综合治理实验,变成了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湖北省级综合治理文明示范村。

这一场文明蜕变是怎样实现的?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柯畈村一探究竟。

16名“和事佬”捋顺村湾“婆妈事”

今年52岁的柯裕东是柯畈村资深“和事佬”。由于近年来柯畈村民风越来越好,他再也不用被村里的“婆妈事”羁绊,可以放心到镇上打工了。

2014年,村里成立“和事佬协会”,由柯愈源、柯昌发等有名望的乡贤介入,调解村民矛盾和纠纷。后来,一些退休干部和退休医生、教师也逐渐加入。最多时,协会有16位乡贤,由村民投票选出,常年走家串户,活跃在田间地头。

这16名“和事佬”每人结对五户,对全村有暴力、迷信、赌博习惯的农户进行帮扶调解,一个个生活中的小矛盾、小纠纷在村民小组里就地、就近得到解决。和事佬们被村民亲切地称为“离得近、叫得应、办得好”的贴心人。

破成规、除陋习,传文明、树新风。“这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出面,比我们村委会更有说服力。”柯畈村党支部书记柯云斌介绍,“和事佬”捋顺了村湾的“婆妈事”,热心教育的乡贤成立了教育理事会,由柯汉华带头捐赠,其他爱心人士共同参与,共募得教育基金26.7万元。截至目前,基金共资助优秀贫困大学生30人,发放教育基金10.6万元。

民生有人管,公德有人评,环境有人管,新风有人树。民风的改善,让柯畈村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全省仅3个基层单位入选。

3天3夜车程省下25000元钱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实现了,“生活富裕”如何实现?经过反复考察论证,柯畈村“两委”决定在村里兴建火龙果基地,增加“造血”功能,解决贫困户脱贫致富难题。

为了将钱花在刀刃上,2019年9月下旬,柯畈村党支部副书记柯金华和基地法人代表柯昌伟一起,两人轮流开车,3天3夜,从湖北到广东,再到广西,精挑细选、讨价还价,终于淘到合心意的火龙果种苗。自己去挑去谈,比直接让对方送过来更有质量保证,而且每棵苗要便宜一块钱,“25000棵苗,一下子就省了25000块!虽然累,但是值得。”望着长势喜人的火龙果苗,柯金华甚感欣慰。

把热带水果引进柯畈村种植,要克服很多难关。柯畈村“两委”请来驻村的伟业蔬菜基地技术员担任火龙果基地技术顾问,共用蔬菜基地的肥水一体化系统,既节约了资金和人力,又提升了质量和效率。“一天看几趟,几个书记也一样,比看伢还过细些。”技术顾问柯三珍笑容里透着满满的自信与担当,“施肥、通风,都是我们在打理,这些苗落地生根,成活率在95%以上。”

火龙果基地托起共同富裕新希望

每天早上7点,74岁的柯裕生都会准时来到村里的火龙果基地,或通风除草、或修修补补,一丝不苟,经常忙得连午饭都要老伴送到基地来吃。“不负责任怎么能行?公家的事当私人的事做!”脱贫不脱政策,在基地打工,每天140块工钱,老人既满足又感激。

乡风文明大家建,致富路上也一个都不能少。柯畈村全村耕地面积2800余亩,经过流转、承包和鄂咸高速征地后所剩无几。村“两委”班子想尽千方百计“腾出”这32亩地,筹资80万元,兴建火龙果基地,壮大村集体经济,解决贫困户务工难题。目前,全村30名就业困难的贫困或残疾人全部优先安排到基地务工。

身边的可喜变化,家中的诸多实惠,带来的是村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今,自来水管网铺设、污水管网改造、当家塘治理、垃圾分类宣传等,正在柯畈村如火如荼开展,精神富足、内心平安的柯畈人正在用自己的力量,打造一个由内到外的文明“新柯畈”。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文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