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肯定和欣赏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如果能够得到老师的关怀,他会觉得很惊喜,感觉受到肯定。所以比如说上课的时候点他的名,请他起来发言,问问他假期过得怎么样,多关心注重这种细节,而不是空洞地说你要成为一个好学生。比如说今天来上网课,坐得很端正,上课很认真,穿衣服很整齐等等,要对学生好的行为给予反馈,因为每一个学生都很在乎老师眼中的自己是什么。 有些老师会说优点都在学生身上也不会跑,所以我就多说缺点会对他更好。实际上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以肯定他为前提,心理学有一个说法叫5:1,你要让一个人改变一个缺点,需要在他身上找出五个优点,要让他看到自己是一个有潜质、有能力的学生。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闪光点,实事求是地告诉他,而不是没有根据,说你是很乖的,这就有点空洞。老师对学生的肯定和欣赏是学生成长很宝贵的东西。而且要指导到位,仅仅说你要用功学习太空洞了。比如说学生英语、数学有点弱,你要给他具体的方法,具体地指导他在这个事情上要怎么样做,要有的放矢地去指导学生。 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肯定,无论学生在学习、行为还是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取得进步,老师一定要当众表扬, 让学生看到老师是对我很关注的。可能他原来是一个喜欢迟到的、学习成绩很普通的学生,普通同学取得进步很不容易,他有一分就表扬一分,有两分就表扬两分,给他加油。一个学生有一点进步老师都看到了,当我们很尊重学生的时候,他也会很尊重自己。老师是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可贵之处,可能学业并不突出,但其他方面就会有闪光点。所以老师不要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一旦学生有进步,无论美术、体育或者生物等等,每有一个进步,我们就一定要肯定,因为这样的学生十分渴望老师正向的肯定。老师要有慧眼,有方法,要学会欣赏,特别是具体、细小的部分。
警惕创伤后应激障碍
从1月23日到现在,已经过去一个多月时间,可能有一些个体可能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PTSD主要有三种表现:第一种,小孩子他会反复体验恐惧害怕,不敢一个人待着,那种体验会反复出现,比如吃着饭就会突然出现;第二种,有些孩子会非常敏感,一听到某种声音、数字,或者疫情这两个字他就会哭,无缘无故地哭,就非常敏感,如惊弓之鸟。第三种,有些人会变得很木。一个人如果处于这种情况,他的生活是非常痛苦的。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PTSD,普通人没办法直接判断,一定是要到精神科医院去做一个检查。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在重大舆情期间,5%~9%左右的群体会有PTSD的精神障碍,这部分学生需要家长和社会特别的关心和关注,而且要加以科学的治疗。 疫情就像风浪,将我们拍在了地上,身体会疼,心里会疼,这是本能、自然、正常反应,但是他们平常没有这样,平常会按时吃饭、按时睡觉、按时去学校,现在变得跟平常不一样,所以我们家长就会有一些不理解,觉得孩子出了问题。我也很想告诉家长朋友,当孩子出现跟平常不一样的行为,只要不是太过分,你要去理解他,就好像我们大人也变得很焦虑一样,都是身心反应。因为疫情对我们有影响和冲击,这就是我们对冲击的一个回应。
灾难面前,自责与内疚情绪伤害特别大
灾难面前愤怒、焦虑、紧张的情绪都很正常,但是有两种情绪特别伤害我们自身,一个是自责,一个是内疚。 在汶川做援助的时候,我们有一次跟一个中学生交流,他是班上一个学习成绩很普通的孩子,他说陈老师我以后一定要认真学习,当时我觉得这个孩子很懂事,他说我要为我的班长而学习,因为班长当时推了他一把,他活下来了,班长遇难了。我当时听到以后心里很疼,我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说我想成为我班长想成为的人,他就是要为他班长活一辈子。 后面我跟他聊得比较多,我说如果班长听到你话他会怎么跟你说?他说我不知道班长希望我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我成绩不是很好,我是一个很憨的人。我说所以班长跟你交朋友就是因为你有很好的美德,并不是因为你的成绩,你在学习方面尽力而为就可以了。 每次灾后现场都会看到,很多人会有一种想法:什么是他遇难了?我活下来了?自责本身是一种爱,但对人是一种精神枷锁,无法挣脱出来。所以在重大灾难中间,对有精神障碍的、情绪障碍的人,我们要去理解接纳他。我们不要简单地去教育孩子你要坚强,你要感恩,现在孩子还小听不懂。比如说有时候小孩子发脾气,有的家长就会说你看武汉的人现在都这样了你还发脾气。实际上这会让孩子很困惑,他犯点错误,有一点不懂事情,我们不要上纲上线,否则他精神上紧绷的弦就会一直悬着。 孩子会有他们年龄阶段的一些行为,在这个非常时期,家长不要用太高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因为孩子的人生经验不够,绝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内化家长的观点,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吃力的要求。 所以在这段特殊的时间里,我们只要保证孩子的安全,只要他能够符合一般的行为规范就可以,不要太过要求,否则孩子会产生很多自我批判,觉得自己不是爸爸妈妈喜欢的,没有做到那么优秀,他就会很不喜欢自己,所有希望家长朋友对孩子能够多一点理解。
自责的背后是一种责任,觉得有些事情没做好,怪自己不尽力,能力不够。实际上我们要客观一点,如果真的是能力不够没有做好,我觉得这是有情可原的。如说本来我的能力只有80分,但是领导或者父母要求你做95分,常常会失败,我们会觉得辜负了父母的期待。所以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能力,孩子的潜能是什么?你要给他一个实事求是的期待,而不能说你一定要考北大,一定要出国,一定要出人头地。有些孩子的资质、自身状况就只到这个程度,如果家长有过高的期待,而他没有达到,有些孩子就会产生自责的情绪。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要做到什么就带你出国,带你买东西,这个在教育中间应该去避免,孩子做好了我才会对你好;而孩子对父母的爱要更真实更自然一点,因为你是爸爸妈妈所以我爱你。 所以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孩子的需要、爱好、能力,对孩子提合适的要求。很多人长大了以后还是容易产生自责的情绪,就是因为小时候那种失败的感觉太深了,总是觉得自己没有达到最好的状态,无论做了什么,人家还是比我好,一直无法肯定自己,所以父母要多肯定孩子给他自信。 如果的确是自己做错了产生了内疚的情绪,这是一个健康的情绪,因为内疚,你去修正它,去改变它,觉得自己对不起别人,经过反思、修正,会让你变好。但有些内疚是不必要的,是替人受过的内疚,有时候事情本身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比如说看爸爸妈妈吵架,就会觉得是因为我成绩不好他们才吵架,我们把别人的错误背到了自己的身上,这个是对自己很大的惩罚,它会约束一个人生命的光芒。 所以要看你为什么而内疚,你为什么会自责?这个原因是跟你有多大的关系?如果有关系,有不好的地方就改;如果跟我没关系,咱们就不背这个锅。心里面要过这个坎,我有这个权利。第一,我可以变得更好,我做的不好的时候可以去进步;第二,我可以犯错误,要原谅自己。 在成长过程有一个成本叫错误成本,生活中我们是会犯错误的,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可以允许自己、允许别人犯这种错误,这样才能让大家生活得比较松弛。如果说每件事情都要做到百分之百,那种生活太恐怖了,没有错误的生活不可想象,生活中很多错误是很可爱的。将来的生活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我们是在学习中不断地积累人生的经验,所以一定要有一些错误成本,当然在错误中一定要去成长,要总结经验,哪些是可以改进的,一定不要有借口。而和自己没有关系的部分一定不要去背锅,要让自己生活得更真实、更轻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