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出院,觉得自己还是个“危险分子”,怎么办?|专家表示,回家前,还要准备这些!

03-03 17:41  
根据要求,出院患者应到指定场所统一实施为期14天的免费康复隔离和医学观察,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吴边表示,应该好好利用这段时间,除了让身体恢复以前的状态之外,心理上也要为回家做好准备:

身体恢复了,情绪却还在生病?

吴边:就像是身体治愈后情绪生病了,我们要知道经历了一个痛苦而危险的过程,产生紧张和恐惧的情绪是正常的。每个人的心理免疫力不同,情绪的感染也会出现自愈、轻症和重症三种不同情况。大多数人都是情绪自愈型,他们的心理免疫力良好,在继续隔离的这段时间无需特殊的干预,只要维持一个良好的作息和稳定的生活秩序,做该做的事情,痛苦情绪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缓解。
第二类是情绪轻症型,他们感受到的痛苦情绪并没有强烈到影响正常生活,但就是时间非常持久,感受久久不能散去。这个时候其实就是在提醒你,需要提高心理免疫力。
自我观照和反思是很好的方式,推荐阅读和写作一方面通过找到自己认同的作者或话题进行深度阅读,保持有营养的输入。一方面通过写日记、写短文等作形式保持输出,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和表达,刚好可以利用隔离的时间养成这种自我成长的习惯。
第三类是情绪重症形,表现为痛苦情绪破坏了正常生活秩序,吃不好、睡不好,也不愿与人打交道,什么都不想做,很长时间都无法缓解,甚至情况会越来越糟糕。这个时候心理免疫力可能已经被破坏,那么就要考虑向专业人士求助,首先可以通过心理热线等寻求心理疏导,其次还可以通过线上问诊,求助精神科医生,看是否需要药物来帮助情绪稳定。

自责愧疚, 怀疑是自己将病毒带回了家?

对于部分家庭多人患病的情况,个别康复患者会有较强的歉疚感,怀疑是自己将病毒带回了家,这份歉疚感又该如何缓解?
吴边:我会想到一个词叫“幸存者内疚”灾难过后,幸存者会对遭遇不幸的人们心怀歉疚,即使他们什么都没有做错。我们都知道真正导致家人感染、生病的是病毒,而不是同为感染者的自己,但许多人还是会为此无法原谅自己,这种心理本质上是自我感觉与同理心之间的博弈。
自我感觉是指我们经历了一件事,这件事本身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比如说肺炎被治愈,我们战胜了疾病,是值得高兴的事情。而同理心是指我们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别人的感受,比如对家人被感染的遭遇感到很痛苦,于是就和他们一样痛苦。同理心是与生俱来的,有时候不怎么受理性的控制,有些人就是会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那么当高兴和痛苦“打架”时,愧疚感就出现了,这样就压抑住了高兴,又能感到痛苦,和家人一样。
我们理解了这份愧疚的情绪后,一方面就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肯定,因为战胜病毒不是个容易的过程,它包含了自己和许多人的努力,是应该被肯定,并值得高兴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直接问问家人的感受,把情绪摊开来,该道歉就道歉,该原谅就原谅,让我们获得一些更真实的感觉,而不是想象中的责备。

脆弱敏感,觉得自己还是“危险分子”?

回归家庭,部分康复患者变得比较脆弱敏感,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危险分子”,家人的一些细微眼神和无心言语都会让自己紧张。这时,患者家属应该注意一些什么?
吴边:治愈者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危险的过程,内心也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感受,但大家对此的反应是不同的。
有一类人属于表达型,心里有事了就拼命找人说,找人倾诉,这个时候就需要家人耐心地扮演一个倾听者角色,多听少说,让他的感受和想法得到充分的表达。然而很多时候家人总是渴望做点什么,多听少说其实是很难的,尤其是当你说什么对方都不爱听的时候,不妨借助心理热线,让专业的助人者去倾听和帮助。心理疏导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就是倾听承接求助者的情绪。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人属于回避型,他心里有事了,就不太愿意说,喜欢自己闷着去消化。对于这种情况,家人可以试着成为一个积极的被动者,不强塞给对方任何不必要的关心,但会积极回应对方的需求,及时提供帮助,即“我不会打扰,但只要你有需要,我随时都在身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