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去楼空、穷乡僻壤,何桥村曾是出了名的“空壳村”。如今,这个小山村露出崭新的面貌——
水泥公路通村达组,绿树掩映农家小楼,规整的清水塘映出浣衣女幸福的笑脸……这一切,无不言说着何桥村村民走向致富、幸福的喜悦。
昔日的小山村大变样。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闵佳杏 摄
政策机遇给贫困村带来新希望
“多亏有了驻村扶贫工作队,以前村子就是一个空壳,一片荒芜,现在真是大变样。”细数何桥村这几年的发展,村支书吴杰与记者说道。
何桥村位于蒲团乡东南部,武黄高速、樊蒲大道穿村而过。全村11个自然湾,耕地面积5136亩、水面2540亩,758户中贫困户有73户。全村三分之二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无论新房旧屋,大多“十室九空”。
2015年,吴杰接任村支书时,村里一穷二白,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为零,历史负债55万元。“既然村民把我选上来了,我就得干点事,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吴杰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乡村怎么振兴?村民怎样才能摘下“穷帽”?就在吴杰犯难时,同年9月30日,根据要求,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选派3人组成驻村扶贫工作队,正式进驻何桥村,将其作为对口扶贫村进行帮扶。
吴杰和扶贫工作队一道,积极入户了解贫困户情况。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征求区、乡政府部门意见,村“两委”制定出台《何桥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何桥村2015—2019年度扶贫开发规划》。同时,工作队积极帮助村里争取各类扶贫资金及物资捐赠,并牵线搭桥,筹集援助资金20万元,为何桥村5组程泥府湾修建了一条1330米长的环形水泥路。
村子不仅穷,村级组织还是一盘散沙,没有固定工作场所,村民们办事总是找不到人。为密切联系群众,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村里将破旧的小学改造成服务中心,一时间提高了村民的办事效率与好感度。
产业发展让村民口袋鼓起来
正午的暖阳照在身上,让人感觉很是惬意。村民吴金华手持镰刀,从生态种养基地除草回来,他的胳膊和额头上都是细细密密的汗水,一张黝黑的脸上布满皱纹。放下镰刀,吴金华又拿起饲料盒,准备喂养鸡舍里的几百只鸡和鹅。
吴金华是村里的贫困户,儿子患有肺结核,妻子患有精神障碍,他是杰明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常年用工,每天晚上住在合作社里。在这里,他每月有2000余元的收入,加上家里种的7亩水稻和湘莲,养活一家子够了。
像吴金华这样不等不靠的贫困村民,在何桥村还有很多,他们之所以有了谋生的手段,得益于村里的产业发展。
何桥村自然条件不错,堪称鱼米之乡,水稻、西甜瓜、湘莲种植与水产养殖是主导产业。
2016年3月,何桥村与扶贫工作队共同商议,决定流转该村15组71亩土地,成立蒲团乡杰明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当年,合作社为村里增加纯收入5万元。
“我们养过鱼,种过西瓜,今年又接着搞起林下养鸡,希望能够增加收入。”杰明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海堂说。
合作社自成立以来,相继引进十几种树苗和蔬菜瓜果等。基地的发展以市场为风向标,以前养鱼、种红菜薹收益不大,合作社就及时调整方案,改种葡萄、西瓜。今年,发现鸡和鹅的市场需求大、收入高后,合作社又买了600只鸡,并扩建了鸡舍。
2017年,合作社带贫困户入股,50户贫困户不花一分钱,享受入股分红。基地需要季节性用工时,会优先考虑村里的贫困户。“我平时就在家里干农活,合作社有事做就叫我,还能赚点外快补贴家用。”村民陈爹爹说道。
环境变化让村民居住更舒心
“以前家门口这个小水塘臭气熏天,到了夏天,人根本不敢出来,现在水质干净多了。”清晨,5组广场的清水塘前,三两名妇女相约一同洗衣服,旁边还有几个小孩子正嬉戏玩耍。
为了让村民住得更舒心,让家园更干净、整洁,何桥村着力整治人居环境:2018年,完成1600余米村湾公路硬化,全村所有自然湾实现水泥路互通,村民出行脚不沾泥;新建蔡家畈和程家府两个文化广场,村民跳广场舞、休闲散步有了固定场地;完成7至8组2900余米的进水港清淤,对7组泵站进行维修,农田灌溉有了保障;将5组、10组两口污水塘改造成清水塘,环境大大优化,村民个个称赞。
如今,何桥村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并且有了随处可见的水冲式厕所。而在这之前,不少村民都不支持旱厕改造。吴杰带头挨家挨户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刚开始我们也是不同意,现在新厕所不仅卫生干净,我们的生活也更舒心了。”村民吴婆婆说。
“这些变化都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这两年,村民陈爹爹一直跟着村里的施工队干活,“我们现在的幸福日子也是这么一点点干起来的,我在家也是闲着,搭把手的事,还能打发时间。”不少村民也像陈爹爹一样,加入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
傍晚,湾子里的路灯亮起来了,文化广场上,村民随着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好不热闹。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姜婷
责任编辑: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