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讲故事 | 老算盘:拨拉不过时代变化

11-20 15:04  

□朱乃洲

我家有一把算盘,不知有多少个年头了。听父亲说,这把算盘还是爷爷留下来的。

爷爷是个“老算盘”,简单的加减乘除自不必说,乘方、开方较复杂的运算,爷爷也能用算盘拨拉出。正因为爷爷是打算盘的好手,附近的富农和穷人不管哪家有个红白喜事需要管账、算账的事,都会请爷爷去给他们算账。爷爷成了当地的算盘“名人”。

民间有“子承父业”的说法,就是说父亲做什么事情,一般子女也会继承。既然爷爷没有忘记把他的“手艺”传下来,于是,父亲就成了爷爷打算盘的继承人。在爷爷的悉心指教下,父亲年轻时就成了一个打算盘的好手。 

其实,在过去那个年代,作为祖祖辈辈都种地的农民来说,会打算盘也不算个啥,最多为农村人家的红白喜事、丈量土地、买卖东西算个账。然而,谁也没想到,新中国成立不久,父亲就因为会打算盘,会用算盘算各种账目,竟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那时,我们农村成立了生产大队,大队需要一位会打算盘的人担任财粮员,相当于现在的村会计,主管大队的财务账目和粮食分配等事宜。大队干部找来找去,就找到了会打算盘的父亲,父亲便成了大队的财粮员。父亲说,当时的财粮员很有权,上面拨下的钱都要经过父亲之手,大队的粮食上交给国家或分发给队员,也主要由父亲安排。每当拨款分粮,父亲一天到晚就把算盘打得“啪啪”响。

父亲当财粮员没到两年,大队成立了小学,当时教师更是缺乏,父亲因为会打算盘,很快就被人民公社征为教算术课的小学教师,真正成为一个吃公家饭的人。

更让父亲没想到的是,教师刚做了两年,公社需要一名为政府办事的专业会计,管理全公社文教系统的账目。文教系统是一个大单位,管理账目的人既要懂会计业务,又要精通算盘。公社要求全公社各个单位、各个学校推荐会计人选,最后通过比赛,公社在几名被推荐的会计人选中选择了父亲。于是,父亲又离开了教师岗位,成了公社文教系统的总账会计。

公社的文教办离家不太远,在我记忆中,父亲大多是回家吃饭。他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算盘放进提包里,然后把提包往那辆破旧不堪的自行车龙头上一挂,晃晃悠悠骑上车走了。

直到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因为那时教材上还有学算盘的课程,老师就要求我们上学时每人带一把算盘。我跟父亲要算盘,父亲还有点不舍。实际上,父亲到公社的文教办上班后不久,文教办就给他置办了一把新算盘,可父亲用惯了自己的算盘,所以总是舍不得放手。

父亲把算盘送给我之后,我每天上学都把它背在身上。当时课本上的算盘知识也只是简单的加减运算,学习不到一个学期就没学了。有时候,我放学回家或是假期里,父亲还要教我打算盘,大概是想把他的算盘知识传授给我吧。可我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外,根本没多少耐心跟父亲学打算盘。渐渐,我家的算盘被闲置起来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人使用了新型的计算工具———电子计算器,算盘便远离了我们。我家的那把算盘常被冷落到一角,有一回看电视,看到介绍古代文物知识里有算盘,我一想,或许家里的这把算盘将来也能变成文物,我又把它好好收藏起来了。

现在,城乡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脑,人人都用上了手机,手机里都带有计算功能的计算器,不管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还是复杂的开方、函数计算,小小的手机就能解决问题,而且走到哪都能算到哪,方便极了。有时偶尔看看算盘,我不禁感叹,时代发展真快,这个速度怕是算盘打不过来!


责任编辑:邱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