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廷铎:愿将梅香留世间

09-06 11:45  


A

鄂州有位丹青妙手,一生爱梅成痴,在画坛中默默耕耘数十载,只为绘就心中梅花的万千姿态。这位痴情于梅花的画家,就是被誉为“荆楚大地一枝梅”的夏廷铎先生。

夏廷铎追求国画艺术,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1934年,夏廷铎生于武汉江夏农村的一个耕读之家,其曾祖是前清秀才,祖父是教书先生。作为家中长孙,夏廷铎5岁就开始跟随祖父入学启蒙,学习儒家经典。

绘画需要画外用功,诗、书、画之间有着天然联系,对于一个传统国画家而言,诗词和书法上的修养也必不可少,儿时的教育为夏廷铎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使他对传统文化之美有独特的领悟力。

小时候,夏廷铎每天放学归来,还要帮家里放牛、拾柴火,山村生活虽然清苦,但平时还有清风明月、花草树木相伴,到了冬天则草木凋零,山野之间难觅芳踪。每逢此时,只有山头的野梅还倔强地开着,执意用点点梅花装饰着大地,散发出的清香,似乎在与漫天风雪进行抗争。夏廷铎说:“那时的梅花不仅为我们清苦的生活带来了乐趣,也为我们带来对抗风雪的勇气,梅花这种不畏严寒的精神使我深受震撼。”

梅花给夏廷铎带来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有精神上的激励。对于书画艺术的热爱也陪伴着夏廷铎一路从小学走到大学,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的精神世界却十分富足,在师范学校读书时,他办了一个《美术》专刊,与爱好画画的同学一起交流学习。毕业以后,夏廷铎成为一名美术教师,继续将艺术之美传递给自己的学生。

此时,画画不再是他的爱好,而是他的事业,他不仅着眼于个人的艺术追求,也开始关注地区美术事业发展。

B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艺界的春天到来了。

1978年,在夏廷铎的盛情邀请下,岭南派大师关山月和黎雄才来鄂城游览写生,他们在西山上画梅,为鄂城县留下了2幅珍贵的画作。当时,关山月现场创作了一幅1米多长的《红梅报春》画作,向来爱梅的夏廷铎被现场气氛所感染,从此下定决心要画好梅花。

“中国画博大精深,按题材可以分为人物、花鸟、山水三大类,不同类别的画作构图和技法差别很大,一般人穷尽一生也不可能全都琢磨透,时间不饶人啊!”夏廷铎决定专攻花鸟题材,潜心研习,全力探索画梅之道。

为了画好自己心中的梅花,他遍访全国各大梅园,以自然为师,从梅林探求解悟,向梅花索取真情,兴之所至,夙夜练习,日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夏廷铎的画作还曾漂洋过海到台湾,引发了一段佳话。1987年,有鄂城旅台人士探亲,夏廷铎画了一幅西山的老梅送给他作为纪念。该人士返台后,将画作带给当时的台湾鄂城旅台同乡会会长,会长一见画作,当场泣不成声,并在当年的新年团拜会上向所有会员展示了这幅画,会员们见到这幅画也潸然泪下,纷纷要求尽快前去看望。

团拜会后不久,鄂城旅台同乡会就组织了一次集体探亲活动,共有40多人参加,有人回来后还专门找到夏先生,感谢他的画作促成了此次返乡之行。夏廷铎被老人们的思乡之情感动,回家后立即挥毫泼墨,又画了五六幅梅花送给他们。

在追求自身艺术进益的同时,夏廷铎也不忘推动地方书画事业发展。他排除各种阻力,组建了鄂城县青少年业余美术学校,为鄂城县艺术界播下了珍贵的火种。

“作为一个画家,不能自私,只要有能力,就有责任把地方的书画艺术发展起来。”如今,鄂州书画事业在全省名列前茅,离不开他的一份努力。

C

在担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和美协、书协主席等职务期间,夏廷铎常组织当地的书画家,为学校、部队、厂矿等基层组织送画,在此类活动中,他从不吝惜自己的翰墨。

1998年发大水时,他曾奔赴抗洪前线慰问并为抗洪战士作画,2003年非典时期,他又画了《红梅赞》赠给抗击非典的白衣战士。多年下来,他组织参与到基层送书送画达300余人次,使我市20多个乡镇中80%以上的地方实现了书画艺术全覆盖。

如今,夏廷铎画了4000多幅梅花,其中有200多幅发表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湖北日报》等刊物上,有的作品还被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吴昌硕纪念馆等单位收藏,但更多的是赠给了爱梅之人。

夏廷铎爱梅,也想与更多人一起分享梅的魅力。采访时,正好见到夏老的一幅新作,铁干钢枝,古拙苍劲,一看便知耗费了不少心力,很难想象这样的画作是出自眼前这位年高多病、一周要做2次肾病透析的老人之手。

夏先生说:“我现在身体不好,但是有精神的时候还是要画些画,有限的时间不能浪费,生命不息,挥毫不止!”在谈及画梅的时候,本已有些疲倦的夏老却又变得精神焕发,梅花老而弥坚,眼前的画家更是如此!只愿老先生能永远沉浸于丹青之趣,愿将梅香留世间。



武汉大学经济史专业邓春慧

责任编辑:邱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