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骚扰电话,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

08-22 19:25  

近段时间,笔者的手机频频接到一些陌生来电:从房产推销、房屋装修、教育培训,再到理财贷款,着实令人厌烦。笔者的遭遇,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也感同身受,几乎每个人都曾或多或少地接到各类骚扰电话。 

什么样的电话属于骚扰电话?一般来说,只要不是用户主观意愿上希望接听的,觉得受到了打搅的来电,都是骚扰电话。 

笔者在湖北日报客户端上看到一则《新华社记者“卧底”骚扰电话源头企业》的新闻,根据记者的曝光,一名电话推销员平均每40分钟就能拨出250个号码,一天2000个电话。这样的电话轰炸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无视用户权益和隐私,让人对信息安全感到不安。骚扰电话这一黑灰产业屡禁不绝,究竟背后牵涉了哪些利益链条?是治不了,还是不想治? 

从治理主体看,三大运营商显然难辞其咎。追根溯源,无论是从事骚扰电话行业的无良企业,还是拨打骚扰电话的语音专线,其实都绕不开运营商这一关。据新华社此前报道,有运营商公然为各种骚扰电话开绿灯,甚至向客户提供非法号码资源。一边是商业利益,一边是用户权益,作为中间的通信运营商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笔者认为,他们恰恰是打击骚扰电话中的关键一环。因为运营商是通信资源的掌控者和分配者,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获得感。在拦截骚扰电话这件事上,运营商不应该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完全应该主动出击。例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超过13个国家和地区都引入了“谢绝来电注册”机制,根据相关法律的要求,营销公司不得向加入该服务的用户拨打销售电话,如若违规拨打,最高会被处以每次1.6万美元的罚款。 

诚然,整治骚扰电话也不能仅靠运营商一家之力,它牵涉到方方面面,各个环节。这既是骚扰电话难以根治的原因,也是治理的出路所在。2018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十三个部门就联合印发了《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也决定于2019年4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守护消费”暨打击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违法行为专项执法行动。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这次被要求治理的“多发高发的重点行业和领域”,像房产租售、小贷金融、保险基金、装饰装修等,基本都属于骚扰电话“重灾区”。可以说,若这些领域的现象整治好了,对侵害消费者个人隐私的骚扰电话治理就成功了一大半。 

整治骚扰电话,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在巨大利益面前,个别人依然会铤而走险,或者衍生出新的规避手段。因此,整治行动必须和长效机制有机结合,将打击骚扰电话常态化、制度化,实时更新迭代,让其难有生存空间。当然,一个健康的消费社会不应该拒绝商业信息的发布和推广,但前提是必须保障消费者权益,让人民满意。 

作者:宋治辉

来源:鄂州日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