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三年的正月初一,汴京城(今河南开封)正沉醉在新年的喜庆中,鞭炮声此起彼伏,屠苏酒香味四溢,一辆破旧的马车悄悄驶出京都。车内是“乌台诗案”后出狱不久的苏轼及他的长子苏迈。
二月初一,终于到了贬谪之地黄州。地处江湖之远,郡中无一旧识,风景虽好,月下四顾竟形单影只。初到黄州,苏轼常常漫游或赤壁行吟,甚至一叶扁舟过江探胜寻幽。
一日午后,正待入梦。“苏大人!苏大人!”门外传来阵阵敲门声,在陌生之地忽闻乡音,瞬间苏轼心神激荡,不知来者何人,更不问所为何事,出门相迎。
门外是一彪形大汉,长髯浓密,脚下一篓活蹦乱跳的大鱼小虾和一篮鲜嫩的萝卜、白菜。见到苏轼,长长一揖。这位叫王齐万(字子辩)的人就这样走进了苏轼的家,后来和他的哥哥王齐愈(字文甫)一起成为苏轼的好友,给苏轼贬谪生涯留下了许多快乐而温暖的回忆。
王氏兄弟本为四川嘉州犍为人,与苏轼同乡,家族原是蜀中富户,有良田千顷、楼阁庭院,苏轼曾写诗赞曰:“君家稻田冠西蜀,捣玉扬珠三万斛;寒江流柿起书楼,碧瓦朱栏照山谷。”后来千金散尽,一直寓居武昌刘郎洑(今鄂州燕矶镇车湖村)。
寓居车湖,在渔樵耕读之余,王氏兄弟常与当地名流士人击剑赓歌、笳鼓练军、诗文唱和,在地方上颇负盛名。得知苏轼贬谪黄州,马上派弟弟亲自渡江黄州,上门拜访。本是同乡,同居异乡、同为布衣江湖的境遇,又同样落拓不羁的个性,使他们一见如故。
在黄州4年,他们来往频繁,成为知己和密友。苏轼每到车湖,王氏兄弟必杀鸡宰鹅,江上捕鱼,湖里采莲,用心款待,直至苏轼浓睡不消残酒。苏轼甚至预备在车湖置买田产,只愿与王氏兄弟一起终老于此。可惜,苏轼后来又贬至汝州,设想未能实现。
车湖四时风光佳美,这里田园山水可饱眼福,满觞美酒可开怀痛饮,吃不完的鱼虾和瓜果,写不尽的诗文,游不完的名胜古迹……都让苏轼深深爱上了这里。他不仅与兄弟俩交好,对王齐愈之子王禹锡也有师生之谊。
元丰七年三月九日,苏轼改贬河南汝州,行将离开黄州之际,特意写信邀请王实甫到黄州小聚,写有《与王文甫》:“数日,不审尊候何如?前蒙恩量移汝州,比欲乞依旧黄州住,细思罪大责轻,君恩至厚,不可不奔赴。数日念之,行计决矣。见已射得一舟,不出此月下旬起发,沿流入淮,溯汴至雍丘、陈留间,出陆,至汝。劳费百端,势不得已。本意终老江湖,与公扁舟往来,而事与心违,何胜慨叹。计公闻之,亦凄然也。甚有事欲面话,治行殊未集,冗迫之甚,公能三两日间特一见访乎?至望!至望!”其离别伤感之情、依依不舍之情跃然纸上。千年之后捧读,仍感叹不已。
同年三月九日,苏轼又书《赠别王实甫》,详细记载了与王氏兄弟的交往,特别是想到一别之后万难再见,此后余生只能“感悟凄然”,不胜叹息。
苏轼离开后,他们常有书信、赠品往来,千山万水仍时有唱和。苏轼自题《和王晋卿送梅花次韵》一诗,后文写道:“仆去黄州五周岁矣,饮食梦寐,未尝忘之。方清江湖一郡,书此一诗,寄王文甫、子辩兄弟……”离开多年,思念之情却未减半分,反日甚一日,至寝食难安。诗人每每自忖:“五年不踏江头路……江梅山杏为谁容?独笑依依临野水。”
黄州和鄂州的山山水水丰盈了苏轼的文字,使他的文章有一种豪放感。王氏兄弟及众多友人的情谊鲜活了苏轼的本真,使他学会了自处。友情加持,风涛烟雨的长江边,苏轼已经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坦然面对余生。
作者:皮金玉
责任编辑: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