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善”小而为之

08-01 10:34  

□吴子贵 

前不久的一个雨天,开车经过洋澜国际康城,正准备将车停靠至路旁去见一位朋友。突然从车旁冒出一位老婆婆,她将一把蔫蔫的青菜递到我眼前,说:“姑娘,这把菜送给你哈,不要钱。我今年79岁,我祝你做生意发大财,今年能赚一个亿!”这种情形,不是第一次碰到。记得第一次,还以为是遇到大善人了,后来才发现,她那不是送菜,而是变相乞讨。 

第二次碰到她,我什么都不说,也不要她送的菜,直接给她钱了事。这是第三次遇见她了,我依然给了她钱,虽然知道她送菜是假,讨钱是真。理由是为求自己心安理得!人人都有悲悯之心,眼见一位连走路都颤巍巍的老人,雨天给你“送菜”,谁都会同情心爆棚。将自己的经历讲给朋友听时,她说这位婆婆经常出现在这附近,她也遇到过多次,之前跟我一样,也觉得给点钱算了,就当是做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次数多了,她就觉得自己做得不对,于是就再也没有理睬她。还指出我所谓的“善”举,实际上是助长了某种不良风气。 

古语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的本性;善良,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朋友的一番话,让我重新审视起自己的“善”举。 

小时候,父母教导我们,做人要善良,要多做好事、善事。可是,我们所谓的善事,并不包括直接导致恶果的善事,不包括明知道做了,会导致不好的结果,但为了求得心灵的安慰,为了求得大家对你善良的认可而行的“善”。 

有这样一篇文章,讲的是“我”与七个同伴以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去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因救了一只小幼龟而导致一大群幼龟都成了肉食海鸟美食的故事。一只幼龟探出头来侦察外面是否安全,一只嘲鸫突然飞来,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求向导想办法救下幼龟。迫于“我”和同伴们的压力,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结果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成了海鸟的美食。原来,那只先出来的幼龟是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结果它被向导引向了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是安全的,于是悲剧发生了。 

向导其实知道这是自然之道,他很清楚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恶果,但迫于“我”和同伴的压力,他还是行了“善”举。 

这是违背了自然之道的“善”而导致的恶果。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有这种“善”行,比如扶贫工作中,将本不符合条件的家庭纳入扶贫对象,这是对此家庭的“善”,且不说如此对这个家庭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起码对真正的贫困户是不公平的;又如善良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吃苦,所有事情大包大揽,结果让孩子永远也长不大;比如做子女的,为了尽孝,什么事都不让父母做,结果父母并不开心,觉得自己是无用之人;还比如,有的人明明知道同事是在推脱,但听别人说两句好话就心软了,将不该自己做的事情揽在自己身上,让那些“聪明人”有了偷奸耍滑的机会,结果是委屈了自己,惯坏了懒人。看来,善也是要加以区分,倘若因为我们的行善引发了各种“非善”,就违背了行善的初衷了。因此,有些“善”行,不要也罢。 

 

责任编辑:邱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