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取名字有由来,地名同样有其渊源,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承载符号。通过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鄂州登记有实名意义的各类地名达15000多条,其中有现今地名和历史地名。
经研究分析,发现这些地名命名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地名是由少到多、由简单到繁杂,有的地名消失了,新的地名又不断形成,有的地名却能保持千百年。同时也发现,这些地名形成的主要规律,即以姓氏附加地理实体和风物而命名形成的。
鄂州处长江中游南岸地区,古有“七水二山一分田”之说。中部和北部多水,湖泊星罗棋布。南部多山,四峰山、白雉山、沼山、青峰山等,奇山秀峰耸峙。
古人有“择高阜依水而居”的生活习惯,所以,鄂州东南西部人类活动较早,中部较迟。不管人类在这一地域活动早与迟,一开始有人类出现,地名也就随之形成。
A、一个地名越千年
商代至西周中期,有一支人类在这片土地上以捕鳄繁衍生息,后以“鄂”易“鳄”为这支人类的姓氏,所以此地名为“鄂地”,又衍生出“鄂都”(即鄂氏)、“鄂国”(即部落联盟),这就是本地最早出现的地名。
纵观我市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地名,大都反映出社会时代的特征。就鄂州市境域来看,当人类进入氏族社会时代,由于生产力十分落后,征服自然的能力差,鄂族人只能聚族而居,生产资料(主要是山川水泽)属鄂族人集体所有。所以,为了标志出鄂族人所拥有的这片山川水泽,便形成以姓氏附加地理实体而岀现的地名“鄂地”。
他们居住的水中高阜也就名之曰“鄂渚”,这应是本境形成最早的地名,同时也开创了以姓氏命地名的先河。这支鄂氏人经过若干年的繁衍后,又形成多个支系,便出现了多个地名“鄂都”。
在生产力极低下的时代,这些鄂族部落人为了战胜大自然,便结盟联合起来,形成一个领导集体,于是又形成了“鄂国”部落联盟的地名。整个氏族社会时代,由于生产资料属姓氏集体占有,所以形成的地名少。
到了西周,由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也就是封姓。周夷王时,楚国熊姓诸侯熊渠趁周王室衰微,在诸侯互相攻伐中强盛起来,势力向东南发展,攻占到鄂地后,就冒天下之大不韪,私自封其中子熊红为鄂王。
熊红为了统治这一方的鄂姓人,便在樊山(今西山)南麓、鄂渚北之间修筑一座土城,便形成了“鄂王城”这一地名。周厉王时,熊渠担心自己私封王位的作法会受到周厉王惩罚,不久就撤销熊红的王位,并召回郢都。
“鄂地”又另筑土城形成新的地名“鄂邑”,但当时人们的居民点是否有命名,无史料记载,不可考。
当秦统一六国后,生产力逐步提高,经济得到发展,人生自由权有所扩大,姓氏和人口也逐步增多,生产资料除统治者占有大部分外,允许一部分农民通过开垦荒地拥有自己的一部分财产,同时也允许土地买卖、经商等,这样就逐步形成大量的地名。秦代,“鄂地”改为“鄂县”,下辖应有乡、里、居民点,是何名,均无史料可考。
B、一个地名故事多
有史料记载,西汉初,本地属汉大将樊哙的封地,便形成了“樊山”“樊湖”“樊川”“樊口”“樊楚”等地名。围绕这个“樊”字,这些鄂州地名里面也留下不少故事。
对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作纪念,也是鄂州市地名形成的另一特点。如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任用吕蒙、陆逊大败关羽,夺回荆州后,据有江东,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公元221年,由公安迁到鄂县筑吴王城称王称帝,在新城建成后,向诸将阐述了自己“以武而昌”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孙权便将鄂县改名“武昌”。
此外,像这样具有纪念性的地名,如牌坊湾、磨刀矶、糍粑岗、挂头岭、落驾坪、吴王庙、屈原祠、官柳、存粮、岳雨泉、走马、董胜、牛啼洪等。
另外,还有的以传说进行命名,这主要产生在科学、文化不发达时期。如凤凰台(塔)、蟠龙矶。三国时,孙权在武昌受封吴王后又想称帝,竟搬出他本不相信的巫学,让人将山中的野鸡和江中的鳄鱼说成是虚无的神物,凤凰与黄龙认为他是受天之托的真龙天子,为他合理称帝造舆论,这样就附会出上面传说的地名。
这些地名,让人听起来就觉得故事多,只是有的被埋在历史的尘埃里,待人发掘。
C、一个地名现实记录
由于古代本境属战略要地,战争频发,加之病疫、灾荒,以及人口流徙和死亡十分严重,据此次地名普查,当地已没有土著人口,历史最久远的居民点只有汀祖镇的何氏自然湾,是唐玄宗年间由江西迁来的移民,而其他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姓氏,是元末明初和清代迁来的移民形成的地名。其中有一部分移民在别人原有的旧庄上定居,并沿用当地原有的旧地名。
自耕农的大量出现,为了标志所占有的财产(包括山川、水泽、作坊、店铺),他们就以姓氏附加地理实体形成大量的地名,以记录现实为呈现。如丁家湾、程家岗、纪家堑、严家畈、王河、祝家湾、邓家湾、牛石岭、谢埠、杜山、薛家沟、邬家巷、丁祖街、江家面铺、吴家染铺、程家湖、张家窑、陈家桥、葛店、何庄等。
考察鄂州市地名形成的规律,还具有人类生存地理环境的区域性特点。鄂州市东南部和西北地区属丘陵山地,开发较早,而中部地势较低,古代江湖连为一体。据《武昌县志》和明代弘治《黄州府志》记载,明代至清代,这些地区才由“深湖变浅湖”,后形成淤积平原,因此开发较迟。所以,这两大区域内形成的地名,姓氏后附加的地理实体,明显也存在不同。
东南部丘陵山地区域多附有:湾、岗、岭、垴、境、嘴、垱、冲、山、垅、坳、径等,如严家湾、杨岗、万家垴、李家境、宋家嘴、七里冲等。
西北部和中部区域内形成的地名,姓氏后附加的地理实体则多附有:沟、墩、塘、渡、桥、畈、堑、坝、洲等,如杜沟、范家墩、泡口塘、方意渡、陈家桥、严家畈、畈熊、柯堰、磨盘洲等。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这一时代所形成的新地名,带有鲜明浓厚的革命政治色彩。如光明人民公社、灯塔人民公社、幸福港、红方红照相馆、国营鸭儿湖农场、火炬、联盟、胜利街、东方红小学、红霞门市部、八一钢铁厂、新农村等。
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生产资料的占有和生活方式出现多样性,因此,这一时期形成的新地名,也是多样性的,有的恢复以姓氏命名的企业。
总而言之,鄂州市地名的形成特点有与其他地区相同之处,也有其独具的特征。
作者:鲁柳青
责任编辑: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