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凤兰
塘角头位于城区西南边,属于西山街道管辖,该村得名于村中间的一口塘。塘角头的“活马子”是民间花灯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鄂州,以纸扎制的工艺产品称为“纸马”或“马子”,塘角头的“活马子”主要奇在一个“活”字,这些花灯里面的人物和场景都可以活动,它与龙灯一起活跃于历年的重大节日或庆典场合,极大丰富了百姓生活,“活马子”也被称为“散灯”。
塘角头的“活马子”是一种游艺工具,是艺人们匠心独运的杰作。“活马子”外形状如小型立柜,其上是亭台楼阁,长80厘米、宽60厘米,较早以前做成60厘米的正方形,高约200厘米。“活马子”与龙灯一样也是纸糊篾扎,即用篾扎制骨架,外面糊上彩纸或色布,然后贴上各种剪纸,造型别致,色彩艳丽。
“活马子”最为精彩的是里面的装置,艺人们用檀木、枣木等制作成长轴、短轴,与主轴相接,一人摇动主轴,柜内的人物、动物都可以活动,颇似木偶在戏台上表演。“活马子”的人物是用稻草人做人身,糊上各种彩纸或色布,运用轴轮原理,让这些人物和场景活动起来,复杂一些的纸马子可以让里面的人物、场景按照程序做一系列表演,也有的是通过提线来带动纸马灯内的人物,与提线木偶类似。艺人们与时俱进,现在很多“活马子”里面设计成电动装置,以前用稻草作为人身的纸人,现也用木头雕刻的人物取代,更加形象逼真。
塘角头的“活马子”从何时起,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据当地老人们口传,清同治八年(1869年),塘角头的萧家祠堂建成后玩过“活马子”花灯,或许“活马子”花灯出现得更早。
“活马子”的题材丰富,多是百姓的日常劳动生活,它艺术再现了农耕民俗文化的场景,如农村妇女纺线、织布、筛米、推磨、缝衣等劳动生活场景,男性打铁、打榨、车水、耕地等劳动生产场景,还有的场景取自于历史故事,如“武松打虎”“大闹天宫”“八仙过海”等。
“活马子”还有很强的时代性,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反映那个时代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如1946年,民间艺术家们曾设计了“锄头挖汉奸”的“活马子”场景,随着锄头的一起一落,汉奸被一下下挖中,这种“活马子”深受百姓欢迎,具有时代意义。现在“活马子”的内容丰富多样,多是反映百姓生活富足安康、年轻人勇于拼搏、百姓务农等。
“活马子”花灯一般要做10个,与龙灯一起玩3年后再焚化。与手提花灯不同的是,塘角头“活马子”是用一根小小的木棒撑起“活马子”花灯,手持“活马子”的人行走时可举起它,玩的时候将木棒立于地上,便于操作柜子里的控制装置。
责任编辑:邱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