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有一种色彩叫党旗红

07-10 15:06  

他们频繁出现在田间村头,为村民谋利益、办实事;他们吃透村情民情,花心思、下气力为村里引资金、上项目。他们拉近了干群关系,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更带来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扶贫路上党旗红”,2018年梁子湖区脱贫2969户,9481人,贫困村出列2个,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他们的默默付出。 

他们奋战在基层一线扶贫路上,充分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经历了许多难忘的瞬间。让我们来聆听梁子湖区扶贫路上党员先锋们的故事,看扶贫路上那一抹“红”。 

刘典祥 特困孩子的“贴心保姆” 

昨日,高温。 

东沟镇刘河村党支部书记刘典祥如往常一样,早上6点出门,处理完一些工作后,赶在8点前给三个孩子送早餐。 

近两年来,每天如此,刘典祥坚持照顾杨家的孩子们。与这个家息息相关的一切,他都亲自操办,一年四季,从未间断。 

2018年1月的一天早上,三个孩子的父亲杨国安突发癫痫失足落水,不幸身亡。而孩子们的母亲患有精神障碍,早已离家不知所踪,爷爷奶奶去世多年,外公外婆年事已高,无力抚养他们,姐弟三人成为了无依无靠的孤儿。 

刘典祥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到他们家中,帮助处理善后事宜,并承担起了照顾孩子的重任。 

早上按时送早餐,叫起床,送上学,接放学,辅导作业……这一切对刘典祥来说,成了每天必做的事。 

一次,杨清患重感冒,精神不佳,刘典祥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带他看病、打针,一连七天,寸步不离。 

刘典祥的爱人打趣道:“自己家的孩子,你都从没这么上心过。”刘典祥知道爱人刀子嘴豆腐心,便安慰道:“咱这个家不还有你嘛。” 

一向对孩子疼爱有加的刘典祥偶尔也会发脾气:“你们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这个坏习惯是不是应该要改?以后还能不能这样?”受之前妈妈的影响,三个孩子沾染了一些坏毛病,每每遇到这些问题时,一向温和的刘典祥就会由“慈父”变“严父”,给三个孩子上“教育课”。 

三个孩子性格比较孤僻,言语不多,刘典祥就时常带孩子们回自己家里吃饭,刘典祥的儿子有空就带着他们打球,做游戏。出嫁的姑娘每次回来也要与这三个孩子谈心,聊天。 

渐渐地,三个孩子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 

刘典祥对三姐弟的好,都被老大杨丹看在眼里,她说:“刘书记不仅是书记,更像是我们的爸爸,我们以后一定会好好学习,做一个像刘爸爸一样的好人。” 

“只要我能成为开启她们成长的一把钥匙,再多的付出都值得。”刘典祥欣慰地说。 

金恢华 浇开扶贫“幸福花” 

刚刚摘下来的一大堆色彩缤纷的非洲菊,堆在了刘水宝脚边,她一边整理花束,一边和村里的扶贫干部们唠嗑:“现在我给花卉种植合作社打工,一年能赚2万元左右,不愁吃饭问题了。” 

刘水宝家曾是沼山镇楠竹村贫困户,患上慢性病需要常年吃药,无法干重体力活,一家老小生活开支全靠丈夫金焱明搞破烂回收。“要不是金总让我来这干活,真不知道这日子咋过。” 

刘水宝口中的金总是乐华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金恢华。2012年,金恢华回乡看着家乡土地被成片撂荒,心疼不已,当年便毅然关掉了在上海经营了3年多的花店,怀着反哺之心回到家乡成立了合作社。 

从创业初期时的艰辛到现在的成功,金恢华始终不忘初心———“带领贫困户脱贫、村民致富。” 

高蓝枝,楠竹村楠竹林湾唯一一位外姓村民,也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丈夫尹文言得了白血病,长期服药。金恢华了解情况后,主动找到高蓝枝,叫她过来干活,并聘请她为长期工,按月算工资。 

“一个外姓人,至于这么帮吗?”不少不理解的村民为此对金恢华有些“意见”。金恢华说:“谁有困难就帮谁,不论是不是同湾的,或是同村的。” 

种下非洲菊,开出幸福花。如今,金恢华的花卉基地种植面积已达到了600亩,左珍珠、柯云娥等20余名贫困户在他的基地上班后,都已顺利“摘帽”。 

今年,在梁子湖区、沼山镇政府的支持下,金恢华还与丛林村、牛山村等村开展试点“合作”,各村将非洲菊种植作为扶贫项目,金恢华为村民提供销售信息、供应种苗、种植技术、防病治虫等。目前沼山镇丛林村、牛山村,梁子镇沙湾村种苗已投下,涂家脑镇大棚在搭建中。 

“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市劳动模范”……金恢华身上的荣誉和光环多得数不清,面对这些荣誉,金恢华感到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他说:“一名党员一面旗,一名党员一把火炬。我愿做一把永远燃烧的火炬,照亮更多的群众,带领更多的群众走上致富的道路。” 

胡秋林 让产业开花农民收果 

仲夏的阳光映照在太和镇农科村产业扶贫基地上,好一派热闹的景象。走进西瓜大棚,棚里虽然略显闷热,但弯腰拨开那片片绿叶,一个个深绿色的西瓜散发着淡淡清香,沁人心脾,让人垂涎欲滴。 

大棚里一望无际的清新绿意,一个个散发浓郁果香的果实象征着农民的辛勤和努力。农科村党支部书记胡秋林与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地采摘西瓜。 

“这一个个绿西瓜就是希望。”胡秋林小心翼翼地将西瓜装进袋中。他说:“贫困群众要脱贫致富,关键是靠产业支撑。” 

围绕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增加村民收入这个目标,胡秋林先带领大家发展湘莲种植产业和光伏发电,集体纯收益为2万5千元。 

2018年,他又带领村“两委”将村委会旁边的100亩土地通过流转建成村级果园产业基地,种植樱桃、梨、蔬菜等,并养殖清水虾100亩,预计年底可产生收益10万元。 

目前已有20名贫困户在湘莲和果园等产业基地务工,人均年收入2万多元。 

61岁的村民胡云清妻子患病常年吃药,家庭条件十分困难。胡秋林了解胡云清有种植西瓜技术,便聘请他为果园种植基地的技术指导员,月工资2400元。 

“以前做梦都没想过,能在家门口上班,一年有2万多元的收入。”胡云清感谢政府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做事也更加有劲。 

为产业发展四处奔波,尽心尽力为群众做好服务工作,胡秋林用他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农科村村民的信赖和赞誉,全村贫困户在他的带领下脱了贫。 

如今,走在农科村,只见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齐有序,一条条道路宽阔平坦。 

胡秋林说,下一步他计划将果园产业基地打造成乡村旅游景点,建游廊、造亭阁、整治水渠、改造民居,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依托山水资源,发展水上娱乐、湿地观光、草地宿营,打造集观光、垂钓、采摘、“农家乐”等多位一体的旅游精品村,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陈胜 小龙虾拓开脱贫路 

谁也没想到,让但宏伟“摘”掉贫困帽子的,竟然是一只龙虾。 

但宏伟的家,在涂家垴镇畈上但村。三个小孩读书,妻子身体不好,无法干重体力活,一家五口人全靠但宏伟打零工维持生计。 

去年,他在村里“养虾能手”陈胜的帮助下,走出了一条脱贫路。 

像但宏伟这样,在一只龙虾的带动下不仅脱了贫,还过上好日子的人还有但坤华。 

昨日凌晨3点,但坤华已经身着水裤,在自家田里开始收地笼了,一只只红彤彤的小龙虾张牙舞爪,煞是喜人。但坤华说:“除了感谢政府,最想感谢的人就是陈胜,要不是他教我养殖技术,我不会过上现在的日子。” 

陈胜,村里养虾能手。2014年离开了6年多的出租行业,回到家乡探索发展“稻虾养殖”产业。他到潜江、武汉、江苏、浙江等养殖、餐饮市场,调查龙虾市场行情,学习养殖技术。目前,他的“稻虾混养”基地已经扩大到100亩,产品供不应求,每亩年收入达6000元。 

村民但锦江每到虾子收获季节,就去陈胜基地看虾子收成情况。陈胜看出来他对养虾非常感兴趣,于是就主动跟他说,要是他想养虾的话可以无条件教他技术。 

“刚开始没技术,特别担心。不过有陈胜这句话,心里就有底气了。”但锦江说,陈胜把一些养虾的基本情况、注意事项都一一跟他讲解清楚,还利用一切时间来帮忙。 

去年5月份,但锦江发现虾子出现了浮头、上草的状况,他马上联系陈胜。陈胜了解情况后,对虾池进行换水,再对症下药,问题都顺利解决,但锦江当年养的虾子供不应求,卖出了好价钱。 

创业初成的陈胜主动将养殖技术传授给贫困户,引导其发展稻虾养殖。今年,他又先后与邻近3个村签订帮扶协议,免费提供稻虾混养技术并包销产品。同时,产业基地用工也优先招用贫困户以及无固定工作的留守妇女,让她们就业顾家两不误。另外,他还投入近万元用于村级绿化和道路修整。 

陈胜说:“作为一名党员,帮助困难群众是我的份内事。我始终相信,只要不放弃希望,靠着政府精准帮扶与辛勤劳作,大家肯定能够摆脱以往窘迫的生活状态,逐步走上致富之路。” 


鄂州融媒体中心记者:胡倩

特约记者:李君亮

实习生:熊成 

责任编辑:邱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