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规范是城市文明的一项重要指标

07-04 10:35  

□宋治辉

笔者的一位朋友在某小学当语文老师。

每到周末,朋友便给学生们额外布置一道作业,内容是“街头找错字”。他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公共空间里的横幅广告、门头店招、宣传标语、公共设施,看看上面有什么样的错别字和病句。

这个作业布置之后,孩子们纷纷表示“大有收获”。例如:修车店门口出现“补胎冲(充)气”,饭店菜单上赫然写着“番茄炒鸡旦(蛋)”,停车场招牌显示“仃(停)车收费”等等。虽然仅仅只是一字之误,却大煞风景。

事实上,“街头找错字”类似的作业,其他省市的一些学校已做过尝试。今年春节期间,广州一所学校就布置了这样的寒假作业,要求学生关注街头的错别字,一个假期学生发现的错别字有100多个,多数是经常使用的汉字,是原本不该搞错的汉字。

“街头找错字”是个好作业。具体来说,有这样几个好处:

一是提供了家长和孩子互动的亲情交流平台。平时家长都比较繁忙,到了节假日、双休日,因为有了“陪着孩子找错字”的作业,就必须带着孩子出门去看看,找错别字的过程其实就是亲子互动的过程,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

二是换一种学习汉字的方式。汉字的学习多是在课堂之上完成的,检验学习汉字成果,也多是老师来完成。由于汉字学习难度不小,加上灌输式的学习,孩子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起来“苦闷不已”。而“街头找错字”,让学习汉字换了一种接地气的方式,能够用这种轻松方式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实现寓教于乐。

三是净化了街头汉字文化,可以促进汉字的使用规范化。随着商业宣传意识的不断加深,街头汉字的使用愈发频繁。广告的设计越来越美观,内容宣传越来越丰富,然而也出现了“错别字连篇”的尴尬,无论是商家手写的广告,还是企业印刷的横幅,抑或是门头店招,都出现了汉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成为文化的无奈和忧伤。它划破了城市的美丽容颜,就像疮疤一样污染了视线。“街头找错字”,在这种环境下就显得更加重要。

延伸了来说,“街头找错字”不该只是孩子的作业,还要成为所有人的好习惯,更应该与文化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对接起来,使大家都具备“发现错字”“纠正错字”的情怀和担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