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京剧二团始建于1950年,建团以来,由鑫亚京剧团逐步改名为鄂城县工人京剧团、鄂城县京剧团、鄂州市京剧团,并于1997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省级剧团。2000年,剧团凭借《小凤》荣获第九届国家文华新剧目奖。
1948年出生的王孝彬,从12岁入团直至退休,见证着剧团的发展与繁荣。在这里,他从稚嫩走向成熟,把对京剧的兴趣变成发自内心的热爱。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弘扬、传承京剧文化,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一张大脸盘巧进学员班
回忆起与省京剧二团的点滴,王孝彬记忆清晰,直言这是场难得的缘分。
1960年,王孝彬12岁,在鄂城县解放街小学读四年级。当时正值鄂城县京剧团(省京剧二团前称)招收新学员,副团长潘少楼在各小学四处搜罗,寻找唱京剧的“好苗子”。
一天,他走进解放街小学,路过王孝彬的教室,听到里面传来朗朗书声,他停下了脚步。
“那个,就中间那个大脸盘的小伙子,麻烦您把他给我叫出来。”潘少楼从学生群中一眼看到了大脸盘的王孝彬,心想这孩子要是演花脸,扮相肯定不错。
“小伙子,你喜欢唱京剧吗?”
“喜欢。”
“那你唱两句给我听听。”
“一家人闻边报雄心振奋,穆桂英为保国再度出征……”王孝彬把他从收音机里听来的唱段喊了几句。小时候家里穷,没钱进剧场,收音机是他听京剧的唯一渠道。
“来,跟着我学,哇呀呀……”随后,潘少楼又唱了几句花脸的唱腔,让王孝彬模仿。没想到,王孝彬一开口,惹得潘少楼啧啧称赞。小伙子舌头打颤,一教就会,潘少楼觉得他悟性很高。
就这样,王孝彬顺利通过了潘少楼的初试,并在几个星期后的复试中顺利通关。
1960年2月15日,王孝彬正式进入鄂城县京剧团,成为当时剧团的第二批学员,与他同进剧团的还有另外40多人,其中年龄最小的11岁。也就是在这一天,王孝彬开始随团,与当时的戏校有所区别的是,一进剧团的他便开始计算工龄,开启了今后一生的事业。
年轻时的王孝彬
勤学苦练造就一身功夫
原以为进了剧团就没了学业上的压力,可以轻松一截,没想到,剧团的日子比以前读书时苦多了。
每天4点钟天还没亮,剧团的学员们便纷纷起床,去江边“喊嗓子”,回来喝点盐开水润润嗓子后,又接着练习基本功。踢腿、下腰、跑圆场,这些练习,王孝彬和其他学员每天要练7个小时,晚上还要上两节文化课。每天高强度的训练,王孝彬经常受伤,手腕疼成了家常便饭,有时候拿钢笔、筷子都很费力。
除了练功的苦与累,学员们还要忍受饥饿。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成了紧缺的物资。每天经过一上午的练习后,大家又累又饿,但午餐只有一个烧饼,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来说,根本不够吃。为了填饱肚子,大家把烧饼捏碎丢进杯中,然后倒一杯开水,泡着吃。
几个月以后,有的学员自动放弃,有的不适合转业了,有的基本功不行被淘汰了,招收的40多名学员最后只剩20多个。
艰苦的条件、密集的训练并没有让王孝彬向困难低头,反而愈挫愈勇。
每次安排学员上台表演,不管有没有王孝彬的演出,他都要在一旁观看,有时还跟着哼唱。后来,剧团演出时,哪个演员临时有事,王孝彬都会主动救场,因为他看得多,会唱的行当也多。
王孝彬的启蒙老师钱宗鹏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专门在剧团里教普通话。王孝彬以前没有认真学过,钱老师教的时候,他便认真听讲,用心做笔记。
钱老师每教一句对白,他晚上睡觉前背三遍,早晨起床前背三遍。钱老师特别喜欢他,经常表扬道:“这孩子勤奋,口齿很干净。”后来,看他悟性高,钱老师又让他继续学习小花脸,他的拿手剧目《起解》也是在那个时候学来的。
大型童话京剧《小凤》剧照
样板戏受热捧剧团火遍江南
8年的勤学苦练,王孝彬终于转正,1968年,他成为鄂城县京剧团的正式演员。
也就是在这之后不久,现代戏开始遍地开花,鄂城县京剧团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样板戏受到民众的追捧。当时,鄂城老剧场每天晚上上演2场剧目,场场爆满、座无虚席。京剧团还开起了学习班,专门教样板戏,咸宁地区所有的京剧团都来鄂州学习取经。
上世纪70年代以后,剧团以雄厚的实力排演了《红灯记》《智取威武山》等十余台现代京剧,并赴鄂、豫、皖、湘、赣、苏诸省演出,享誉江南六省。
每次外出演出,当地民众都十分热情,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就希望剧团下次还来演出。但剧团有规定,出去演出的演员们在村民家中解决吃饭问题,每餐1.2元的标准,桌上不能有三鲜(鱼、肉、蛋)。一次,王孝彬下乡跟团演出,来到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给王孝彬下了一碗面条,还专门卧了两个荷包蛋在碗底,王孝彬吃到最后才发现,无奈只好吃下,临走时多掏出8分钱给了那家人。
“样板戏火了,群众都爱看,我们作为演员,心里也是满满的自豪,到哪都受尊敬。”王孝彬说。
同一时期,剧团还涌现出刘兰秋等一批优秀演员,挖掘、创作了《董家山》《喜荣归》《龙舟会》等优秀剧目。
传承京剧从娃娃抓起
在当演员的同时,王孝彬还兼做剧团老师。
王孝彬(做一)指导学员训练
1992年,剧团又一次大范围招收学员,王孝彬主要教授丑行、唱腔、普通话等。
作为老师,王孝彬依旧秉持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每次上课之前,他都要提前备课,并根据经验编写教学材料。针对普通话这门课,他专门编写了《普通话自然变声词汇编》,后来好几届学员都用这套教材。
1992届的学员有朱荣莉、孙奔华、陈云、柯杰等,他们以精湛的表演艺术和严谨的舞台作风得到了业界高度评价,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多项大型文艺演出比赛中,荣获全国京剧邀请赛一、二、三等奖,桃李杯优秀新苗奖等。同期,剧团狠抓精品创作,创作了大型童话京剧《小凤》。1998年,剧团进京演出,《小凤》享誉京华。2000年,《小凤》荣获第九届国家文华新剧目奖、文华表演奖、文华舞台美术奖、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
1998年,京剧《小凤》进京演出
退休后,王孝彬继续留在剧团教授普通话,3年后离开。虽然离开剧团,但王孝彬想要传承京剧文化的热情并没有减退,闲暇时,他经常自己写唱段。
王孝彬的女儿在深圳工作,2016年,为了照顾女儿,他和老伴一起来到了陌生的城市。一次在深圳街头,王孝彬偶遇剧团老学员王玉桃,亲切感油然而生,便和她寒暄起来,这才得知她在深圳的小学教京剧课。顿时,王孝彬有了继续教授京剧的想法。在王玉桃的介绍下,王孝彬再一次当上了京剧老师,并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京剧文化精髓在慢慢流失,我们作为老文化工作者,理应担负起传承京剧文化的责任。京剧文化的爱好要从娃娃抓起,和这些孩子们在一起,我的晚年生活更丰富、更有意义,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呀!”王孝彬说。
(鄂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姜婷 肖焱 责任编辑邱菁)